其实,她不叫阿敏,叫陈敏。这是当时我们学院团总支书记小于告诉我的,说她的名字叫阿敏,我以为她姓阿,名敏,后来看到她的名片才知道,人家叫陈敏,是上海英联食品有限公司的一位人力资源部门经理。
那年,我们学院确定了一个扩大毕业生就业的新战略,到上海周围的南方去开拓就业市场,这个想法的来源就是阿敏。还是在那之前,有一次学院举办一年一度的毕业生招聘洽谈会,有几十家食品企业闻讯而来,而上海英联食品公司负责人才招聘的经理阿敏,也不辞辛苦,乘飞机远道赶来参加,而且一下从我们学院食品检测专科专业一下带走了四名优秀毕业生,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在那面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不错,不仅有自己的单人宿舍,而且其中一名学生工作特别出色,被破格提升为生产部门的经理。
上海英联食品公司是一家英国独资食品企业,主要生产食品添加剂,当时据阿敏介绍,在他们企业所在上海蒲东,周围有许许多多的食品和生物科技企业,对食品专业的人才需求旺盛。正是鉴于阿敏提供的信息,我们才决定去上海走一趟,去探探那里食品人才需求的真实情况,为我们学院毕业生打开一个就业的新市场。
说干就干,某一天,我与学院团总支书记小于就马上起程,我给我们规定的行程是三天,考察上海的几家大型与食品相关企业的就业市场状况。我俩乘飞机飞到上海后,先到上海大学主校区停留一下,随便拜访一下我在这里当研究生院长的大学老师,而且我的一个学生在这读研究生,我事先让她帮我们在大学附近的招待所预订了房间。
翌日,我们就从这里出发,乘地铁直奔上海宝山区的海英联食品有限公司去找阿敏,事先,团总支书记小于已经与她联系过。下了地铁转出租,几经周折,我俩终于来到了这家企业,阿敏接到我们到达的电话后,早就在公司的大门口等候。南方女性大多不高,阿敏也是,个头也就勉强有一米六的光景,微胖的圆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在她身边还有我们的两个学生,他俩当天没班。阿敏天生就是一位热情大方的人,学生告诉我们,他们把阿敏当大姐,在上海举目无亲,阿敏就像亲人一样关怀他们。
他们当中的一位同学想跳槽,阿敏就动用自己的关系,帮他在房地产经济人市场谋求了一个岗位,当时发展很好,在社会上站住了脚跟。与阿敏寒暄之后,她就如数家珍一样介绍自己从我们学院带去的几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工作情况,说到我们那个升任生产经理的男生,不仅月薪上万,而且把女朋友也动员过来了,两人准备趁年轻在上海打拼一场。还有一位小女生,性格比较内向,一心想当会计,可她是学食品专业的,开始上手不行,阿敏就安排她暂时公司的文员,负责接触一下票据材料之类的东西,并多学点财务知识,等那面有空岗位,再给予考虑。
阿敏还带我们参观了公司的生产车间,其实这里的生产是高度自动化,整个生产流程都是电脑控制,机器生产在一楼,工作人员在二楼,有一排排的操控台,通过这里的大屏幕,整个生产流程一览无余,如果发现哪个环节出现故障,随手给维修部门个电话,自然就去处理了。工作相当轻松,唯一的缺陷,也是食品企业的通病:歇人不歇机器,实行五班三流转。工作人员要轮班作业,必须打夜班,这对年轻人来说,是个考验。
从车间走到门口,看到生产的产品直接通过传输带运送到门口的运输车上,期间见不到一个人影。而且车间的环境也特别干净,简直是一尘不染。午饭我们就在公司的餐厅解决,也算是考察一下企业的饮食环境。阿敏带我们吃的是自助餐,品种花样都不错。我俩与阿敏,还有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就像一家人一样。
期间,阿敏给我俩推荐了另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一位人力资源主管,说我们可以去她那里考察一下。从阿敏那里出来后,我俩马不停蹄,又去她介绍的那家生物科技公司找到那位人事主管,那家公司的办公楼很大也很气派,她与阿敏是朋友,一听是阿敏介绍过来的格外热情。她为我俩介绍了自己公司需要的岗位情况,等我们回去后,当年还真有几个毕业生到这家企业工作了。
从那次上海之行回来,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个大学生毕业季姗姗而来,不知何故,近来我的脑海里经常蹦出“阿敏”这两个字,我上网百度了一下,那家上海英联食品有限公司还在,也不知道阿敏是否还在那里一如既往地为公司选拔和培养人才,见了面,还是那么爽朗地会大声说:您就叫我阿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