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传说中的神话,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爱情的向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七夕节是象征美好爱情的节日,也是一年一度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时节。但近期有关牛郎织女故事的争议越来越大,牛郎的风评和口碑也受到严重影响,许多家长都提倡将该故事从教材中删除,并杜绝让孩子接受这个故事。
出身贫寒且家徒四壁的牛郎一直娶不到媳妇,没人愿意跟他在农村过苦日子。牛郎所拥有的唯一经济财产,就是一头上了年纪的老黄牛,除此以外就没其他值钱的事物了。一天在老黄牛的提醒下,牛郎提前在森林中的湖泊旁埋伏好,静静等待着仙女来洗澡。果真仙女如期而至,而他便在藏身的地方偷看,挑选好自己喜欢的仙女。
然后选好目标后就偷走了人家的衣服,依旧躲在一旁等仙女来找。看到没衣服穿而迫不得已寻找的仙女,对方为了生育只好下嫁给牛郎。这样一位贫寒疾苦的农民,使用特殊手段娶到了美貌出众的仙女。男耕女织的生活没维持多久,王母娘娘便将女儿带回了天庭。不过允许两人在七夕这天相见,只留下牛郎和一双儿女苦苦等待见面的日子。
其实抛开神话传说的光环,牛郎偷织女衣服的行为本就是品行不端。思想正常的男性不会刻意去偷看女性洗澡,更不会按照他人指示将女生的衣服藏起来。虽然不能以现代观念去评判过往的故事,但牛郎的行为确实存在问题。从最开始偷窥素不相识的女生洗澡,而且还从中挑选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有针对性地偷了她的衣服。
小时候在听这个故事时,都是经过再次加工美化的,刻意跳过了牛郎偷衣服的整个过程。不过这则家喻户晓的故事妈妈不再被传颂,家长已开始对孩子羞于提起。本该是传导积极向上正能量的神话故事,却因为牛郎的行为而变了味。刻意塑造出的弱者形象,让牛郎偷衣服的行为变得合乎情理,人们也不会追究他的品行不端。
从现实角度出发,这则所谓的爱情故事,先塑造了牛郎出身贫寒的形象,让读者能更好地与其产生共鸣,人们下意识会将牛郎是做弱势群体,从而生出对他的怜悯。该不是先利用了人们潜意识里保护弱者的观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为他接下来要做的事洗白。明明没做过任何好事,可人们对牛郎的印象却先入为主,自觉将他视为值得同情的好人。
若说剧情不堪入目多少有些言重了,但整篇故事的逻辑和立场确确实实存在问题。该故事只用寥寥几句,又让人们对这种畸形的恋爱关系产生共情,甚至抛弃伦理道德去祝福牛郎织女二人。牛郎本是出身贫寒的农民,而老黄牛却给他提出如此猥琐的建议,不分是非的牛郎甚至照做了。所以从头到尾无论是牛郎还是黄牛,都不是无辜的。
织女的形象是纯洁而美好的,她出身优越且容貌出众,正常情况下会和与自己身份配对的神仙喜结连理。可突然出现的牛郎偷走她的衣服,本该下凡游玩后重回天庭的织女只能被迫留在凡间。而整篇故事中唯一一个理智且智商双在线的王母娘娘,却因召回自己的女儿、拆散了一段“苦命鸳鸯”,而受到无端的指责和谩骂。
王母娘娘的负面形象留存至今,可千百年来却从来没有人站出来指责牛郎的品行不端。大家都被这则打上爱情滤镜的神话深深吸引,慢慢开始接受故事原定的人设和内容。但故事只是虚假的故事,时至今日才大彻大悟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开始质疑该故事之于现代的意义。时代在慢慢进步,当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后,看待问题的角度就不同了。
归根结底,牛郎织女的故事只是人们茶余饭后,在闲来无事时随口提起的聊天话题。因他们二人促成了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这段具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被人们寄予深情和特殊含义。民间故事是我国传统文学的重要部分,同时牛郎与织女的故事足够接地气,也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爱情和生活的美好期望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