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众多的民族文化瑰宝。小说史上,“四大名著”是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而“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同样也是文化宝藏。“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和“牛郎织女”被并称为“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流传广泛,影响巨大。“牛郎织女”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下面来一走起看看吧。
五年级的孩子们对民间故事应该不陌生的,民间故事往往具有完整的曲折的情节,朴素自然的语言,鲜明的人物性格,奇幻的神话色彩反映民众质朴美好的生活愿望。
五年级的课文把《牛郎织女》分成了两篇课文,原因当然是太长了。第10课《牛郎织女(一)》是故事的前半部分,这部分以牛郎的成长过程为展开叙述。开始,叙述了牛郎小时候的贫苦生活,和他细心老牛,与老牛结下深厚的感情。接着,写牛郎长大成人后,出家门,和老牛相依为命。最后,讲他在老牛的帮助下与天织女相见,互诉衷肠,结成夫妻。在牛郎与织女互相倾诉时叙了织女和众仙女在天上没有自由的生活及下凡的经过,事的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11课《牛郎织女(二)》是《牛郎织女(一)》的结局部分。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过着美满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后,带走了织女,拆散了他们。牛郎得知消息后急忙披上老牛的皮,用竹筐挑着两个孩子去追赶织女,却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的天河隔开。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天长日久,他们就成了天河边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以后每年的七月初七喜鹊会在天河上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情人节”--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最早起源于人们对于“牵牛”和“织女”这两颗星的崇拜,后来逐渐演变成女孩子祈求智慧与灵巧的节日,再后来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联系在一起,变成了浪漫的七夕节。
今天给大家整理了第10课、第11课《牛郎织女》知识点总结和课后习题。两篇课文讲述了同一个故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也就是以原文为依据,展开想象发挥创造性地复述方式。转变角色后复述内容会产生变化,孩子们试着复述一下吧。
亲爱的家长,今天的内容先为大家更新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支持和转发,你的点赞和转发是我们持续更新下去的唯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