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 " 汉使乘槎寻河源 " 的典故,今 " 河源 " 地名,在历代河源文士的演绎下,被附会上许多浪漫故事,演绎出不少与七夕传说有关的地名、湖名。流传久远的传说,给这些地名增加了深厚内涵和浪漫想象,又产生了新的传说与故事。
河源、槎江、槎城、织女湖、浸珠湖、骊龙……顾名思义,这些地名背后,命名的古人对河源寄寓着哪些美好的愿望?
南朝齐武帝永明元年(483 年),龙川析置新丰、河源,从此有了 " 河源 " 地名。" 河源 " 之得名,与河源是三河之源有关。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 河源,本汉龙川县之地,齐于此置河源县,以县东、北三百里有三河之源,故名也。"
哪三河之源?连平河、忠信河、新丰河。宋朝王象之《舆地纪胜》载:" 新丰江在河源县北,湍碛险峻,通灌田一千一百二十顷,流五百五十里入县界,号新丰江。"
初建县的河源,疆域甚大,包括今和平、连平、新丰、龙门、博罗等县部分或大部分地区,河源东北境内,有连绵九县的九连山脉,水资源极为丰富。新丰、连平、忠信诸水汇成新丰江,其东、北之境为河源之水源地。
新丰江是珠江水系东江的一条支流,在广东省中部,发源于新丰县小正镇七星岭亚婆石,流经新丰县、连平县、东源县,于河源市区汇入东江,全长 163 公里,集水面积为 5813 平方公里;因源出新丰县得名。新丰县最早属南海郡龙川县地,南齐永明元年,与河源一同从龙川析出置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年),改循州为龙川郡,废休吉县(新丰县)并入河源县,属龙川郡。1988 年 1 月,新丰县划归韶关市管辖。
又有一说,河源这三河之源中的新丰河,为连平大埠河,即今之大席河。查《连平县志》,该河自田源河头村与石坑西约 2 公里处流出县境,流入新丰县。
另外,《旧唐书》卷四十一《岭南道》中记载," 河源,隋县。循江,一名河源水,自虔州粤都县流入。"" 河源 " 地名的由来,或亦与此有关。河源水,古时又称循江、湟水、龙江,即今东江。东江流域面积 3.53 万平方公里,其中约 90% 即 3.18 万平方公里在广东境内,而河源境内的东江流域面积 13737 平方公里,约占全市面积的 87.3%。
在中国历史上," 河源 " 又特指黄河源。《史记 · 大宛列传》:" 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 ",张骞出使西域寻河源,即与此有关。《山海经》里说河出昆仑,实际上黄河之源位于青海。
晋人张华《博物志》里,曾记载了一个传说,有人乘槎至天河,遇到牛郎织女:"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齊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廓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见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元代袁桷《清容居士集》中有《黄河》一诗:" 乘槎使者问河源,织女相逢事惘然。从此竞传天上去,不知沧海几桑田。"
因牛郎织女之传说," 河源 " 一词渐渐超出地理的范畴,成为一个被赋予诸多浪漫色彩的让人神往之地,最后成为河源之地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河源的星宿分野,正与牵牛、织女星有关。
《史记 · 天官书》中,按州域分野,扬州属牵牛、婺女。《汉书 · 地理志》载," 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 乾隆《河源县志》云:" 考九州之域,唯扬州最大,广东为扬之南境,而分野家则举吴越以概扬域,又举吴越以指广东矣。"
古代天文分野,即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分野将地上的州、诸侯国划分为十二个区域,使两者相互对应。就天而言,称为 " 十二分星 ";在地而言,称为 " 十二分野 "。河源正属牛女之境。《河源县志》载:" 河源本古越地,分野在牛女之间。" 因此汉使寻河源,乘槎犯(遇)牛女,就符合了《博物志》故事中 " 客星犯牛女 " 之说。因此,这几样传说一附会,汉使所寻之河源,就成了广东的河源。
汉使到天河寻访河源时,乘坐小舟而去。小舟,文雅地说,是 " 槎 "。因为是在天河中行驶的,那便是 " 星槎 "。河源两江交汇处的河段,就叫槎江。
现存最早的康熙《河源县志》载,槎江 " 在县治前,一自邑东北从龙川江而来,合蓝溪水至县治与小江合;一自邑西北连平水来绕城而过者,旧名新丰江,其水从翁源绕连平与长宁麻陂水合流,南下至邑东北,合大江环绕县治而南。" 这两条河水合流之处,即名为槎江,流向归善、博罗,出虎头门,入于海。
乾隆年间河源知县陈张翼在其主持重修的《河源县志》中,对槎江有另一番描述:槎江 " 在下城正东门外,即大小两江汇合之处,每遇涨时,大江水黄,小江水清,一清一黄,直如江南省黄淮交汇之所,辨别分明。" 附近居民,经常在槎江水涨时,以验两江水势之大小。
" 槎江 " 之名由来已久,因龙川江、新丰江交汇处而称,因江流形势而名。惠州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明华说,明代典籍记录多有 " 槎江 " 之称而未见 " 槎城 " 之称。河源古有 " 槎江书院 ",以江名题书院名。
槎江,又名宝江。宝江,又指大小两江汇合相连那一段。当年曾设宝江驿。这段江名也不是随意取的," 谓之‘宝’者,因骊龙曾见于县中,故名。"
旧时河源县城,也就是今天的源城区,向来被称为槎城。源城区为什么别名为 " 槎城 ",历来众说纷纭。流传于网络和民间的说法大致有两种。一说因东江与新丰江在城东北侧汇流,形成 " 丫 " 字形江流,故称之为 " 丫江 ",又称槎江,城便随之唤为槎城。二说因河源城建在新丰江三面环水处,两江上竹筏纵横,像一支竹筏,因故称为 " 槎城 ",所以,槎城是 " 水中城 " 的别称。
同治《河源县志》记载,清乾隆七年(1742 年)知县陈张翼与绅士乡议,改东门城楼,创建下城西门为鼓楼,并建下城东门,城楼改名东门,修筑上城东门至下城鼓楼道路、桥梁、堤岸,双城一气贯通,两城并治,统称为 " 槎城 "。但这里也没有说明为什么叫 " 槎城 "。
李明华说," 槎城 "" 槎江 " 的名字与 " 汉使乘槎寻河源 " 的典故有关,后此故事又延伸到天文分野中的星槎有关。因此,河源与彼昆仑河源同名,而后有 " 槎城 " 之称。" 槎 " 非 " 丫 " 解,亦非地形象 " 筏 " 解。
自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 483 年)析龙川地置河源县,经历代沿革,数析其地,其河源之名称相沿至今,已有 1500 余年。" 地名别称必有其义,非仅仅以字义丽其名。" 李明华说。
李明华考究了槎、河源、天河、牛郎织女的关系,他认为," 槎城 " 的由来,与 " 河源 " 的名字密不可分。汉使乘槎寻河源、乘槎至天河遇牛女等故事即可说明。
另一则史料则更明白地说明了河源为什么别称槎城。明代刘子延,在给李明华的先祖李焘父母所作的《寿序》里说道:" 考南极三十六度,而斗牛星宿则在北极薇垣。河源有织女池、饮牛渚、濯锦梭等迹,想成形在天而北,成像在天而南,兹非人间天上欤?汉使寻河源,乘槎犯牛女,至今号为‘槎城’,良有以也!"
明代弘治辛酉(1501 年)举人、邑孝廉谢宜申,曾在他的咏河源八景诗中以 " 槎邑 " 来称河源县城:" 槎邑有山还有水,泰岳洞庭何必拟。神仙可居龙可潜,虽不高深亦奇尔。"
1950 年 1 月,河源全县划为 6 个大区、28 个乡(镇)、1 个镇、5 个居民联组。县城区(区址城镇)辖东埔乡和城镇一、二、三、四、五居民联组。
1958 年 9 月,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建置,全县建立 8 个人民公社,城镇公社为其一,辖上城、下城、上角、水上、卫星、蔬菜、五七场、知青场、下角 9 个生产大队,6 个生产队。
1983 年 11 月,人民公社建制撤销,原 26 个公社改为区(镇),387 个大队调整为 292 个乡,设 1788 个村民委员会和 7 个居民委员会。源城设镇人民政府,区设区公所。辖上城、下城、上角、下角、卫星、环城、水上 7 个居民委员会。
正因为河源乃三河之源头,古人在取地名的时候,注意到槎(舟船,取星槎之义)、河源、天河、牛郎织女的关系,因此,源城区旧有地名 " 织女池 "" 饮牛渚 "" 濯锦梭 " 等。
" 织女池 " 在河源学宫西边,今源城中山公园附近。" 清泉一鉴漾城隈,传是天孙浴茧池。日影波纹浮锦绣,风吹堤草弄机丝。" 潭中有鱼,时或跃出。清康熙年间,邑人邝成祺在其诗作中描述的织女池,仍是深潭碧波,鱼跃云开。河源人、含山县(今属安徽省马鞍山市)知县江辅有河源十二景诗,中有《织池漾月》:" 天机地轴结灵仰,绿水清波景自幽。织女经纶推锦绣,嫦娥飘桂异香浮。" 但到了乾隆年间,仅存草塘。到了现在,织女池早已不存在。
在古人的认知和笔下,河源的织女湖与浸珠湖是相辅相成的,与河源城的风水息息相关。乾隆年间河源知县陈张翼在其诗《龙庙风帆》中,将河源几处风水关键都写上了:" 浸珠湖里识龙蟠,锁钥江门燕子寒。花信动时梭织水,云旗翻处濯飞湍。"
浸珠湖,在城南石峡附近,有活水注入,阮元在道光《广东通志》称此湖 " 四时不竭 "。该湖又作 " 湛珠湖 ",在粤语中,浸、湛同音,同治《河源县志》与《大清一统志》均写作 " 湛珠湖 "。在风水家看来,河源山龙脉由此过峡,名 " 双龙夹脉 ",又曰 " 养龙池 ",两池相并,一清一浊,其形俱圆。明万历年间,新城(上城)建好,邑人迁入。新县治 " 坐桂山,迎织女池,位既得中,向又甚正,山泽通气而骊龙始吐其珠 ",预兆着河源将出人才。乾隆《河源县志》称,相传龙吐珠于浸珠湖。湖形狭小,泉甚深,大旱不涸,到乾隆年间,仍存两湖,祷雨必应。
同治《河源县志》云:" 桂山骊珠见,则人才出。" 县志中解释,进行科举考试的那一年,在考试前几个月,也就是 5、6、7 月间,如果有光见于桂山,或者梧桐山,望过去,那光就像骊珠一样,圆圆的一片,大者如镜,小者如弹丸。这一年,就必定有河源读书人取得进士功名。
这骊珠平日藏在哪里呢?古人云:" 骊龙之珠,必沉紫泉之里。" 因此," 泉甚深 " 的浸珠湖,就成了最好的藏珠之所。因而,槎江又称宝江,其宝便是骊龙与骊珠。明代李焘将浸珠湖又改称吐珠泉," 疑是虞廷投此谷,应知周室兆多才 ",期盼河源能多出人才,振兴河源。
这附丽在河源城邑、山川湖泊道路之名背后的种种浪漫故事与传说,寄予着前人对乡土的热爱,对家乡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祝愿,和对后世河源多出人才的深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