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七夕佳节丨共赏文物里的似水柔情

频道:爱情电视剧 日期: 来源

牛郎织女其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时的“牵牛”、“织女”,在人们的意识中,还仅仅是自然界中的两颗星辰。

古人在观测星宿的运行规律时,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情于此,产生出丰富的联想,这是牛郎织女传说形成的文化基础。

另据《文选》中,魏文帝曹丕的乐府诗《燕歌行》,李善引曹植《九咏注》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可见牛郎、织女故事,在三国魏初时已基本成型。

七夕节是女性的节日,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注入了爱情的内涵,表达了古人追求幸福婚姻的愿望。节日期间,举办各种祭祀及智力游艺活动。

七夕乞巧节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农历七月初七这天,青年女子们聚集在月下乞巧、乞美、乞姻缘、乞子,童子们还要乞聪慧。

这幅图描绘了七夕日下,年轻女子们将小针投入碗中卜巧的情景。画中的女子们望着碗中的小针,表情专注紧张,似乎这并非游戏,而是在占卜自己未来的命运。

乞巧的女子们,明为卜巧,实则卜命,她们在七夕之夜,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聪颖灵慧、美貌多子,以此来博取男性的欢心,从而生存下去并巩固其家庭地位。

这是乞巧节俗千年不衰的社会成因。

古人的生活痕迹大多湮灭在历史尘埃中,只有在零星的出土文物细微的角落里,尚可一窥他们彼时细腻委婉、或者大胆炽热的盟誓。

这枚银带钩实物极其小巧,长度还不足4厘米,它像兵符一样,自中间一分为二,两个半扇的内壁分别以阴阳文刻着“长毋相忘”四字小篆铭文。

这对玉钮出土南城县益宣王夫妇合葬墓,镂雕而成,造型为鸳鸯戏水,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泸州合江出土的东汉接吻俑成为汉代女子大胆追求爱情的象征。这对接吻俑,让人不得不大口吞下这把狗粮。右边男子的摸脸杀,简直像极了如今偶像剧的霸道总裁。

这面真子飞霜镜直白地以铭文表达爱情:“凤凰双镜南金装,阴阳各为配,日月恒相会,白玉芙蓉匣,翠羽琼瑶带,同心人,心相亲,照心照胆保千春。”

盛唐时期,达官贵人佩戴香囊是―种时尚。根据史书记载,当年杨贵妃也有―款香囊。

《旧唐书》卷五一提到,安禄山反叛,玄宗等逃离长安,途径马嵬坡时,赐死杨贵妃,并葬于此。说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不得不提一只信物。

相比 “长毋相忘”银带钩的隐秘誓言,镌刻着“君生我未生”的诗文壶就属于热烈的告白了,虽是表达了一份爱而不得的惆怅与遗憾,但这份淋漓尽致的缱绻深情,着实令人心动。

七夕节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留存下的文物,不仅代表着当时人们的理想与社会期盼,也是研究民俗史、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物证。

时至今日,七夕已经演变成为了潮流的文化节日,在欢庆佳节的同时,我们也要敬畏历史,尊重历史,让古老的文明,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牛郎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