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是指国家、地方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总量,也就是所谓的“事业编制”或“企业编制”。编制数量和岗位与人员的配比是单位组织机构和人事管理的重要依据。在过去,编制普遍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工作形式,有一定的福利保障和职业前景,许多人争相进入编制单位。
这与十多年前的光景已大不相同。 “我当初就是为了拿编制,放弃了一线城市的大三甲医院,选择二线城市的一个二甲医院。因为如果没有编制,即便技术再好,我就是工资比别人低。”一家广东医院的副院长的经历,让他尤为注意减少编制内外的员工待遇差距。
同工同酬,也减少了为拿编制花钱托关系的事。有医师说,以前听说科室要有新编制了,就会赶紧请领导吃个饭,希望自己能尽快入编,现在他所在科室的副主任都没编制,他的同学大部分都没有编制,大家也不强求了。大家待遇也都是相同标准,以前财政是按照编制人头数拨款,现在都是根据医生的工作量来确定拨款和工资水平,做得好就能挣得多。
编外人员已经在需要快速扩张发展的“大三甲”成为主力军。某江西省三甲医院,2021年在岗职工6790人,其中编外用工人员占总人数的71%,包括人事代理854人,编外聘用3651人,编外合同290人,外籍专家2人。某哈尔滨三甲医院在2020年底,编外的聘用制人员有3274人,也超过了编制内人员2405人。
代表着“稳定”的编制,在新一代医生眼中,真实的成为了“束缚”。上面的这位医师直言,如果工作太累了,或是发现不合适,没有编制就比较容易跳槽,有编制想走挺难。医院给高学历人才编制,也是为了能够留住他们。
对于三甲医院的岗位空缺和招聘难题,除了编制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例如,许多医院对招聘条件和考试内容过于苛刻,让很多符合条件的人望而却步;同时,一些医院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也存在问题,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总的来说,编制不再是一个绝对吸引人的因素,未来的工作形式和职业前景更多地取决于行业市场竞争和个人能力发展。对于国家、地方机关或企事业单位,要想留住优秀的人才,需要提供更好的职业规划、培训、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同时,也要更加注重人才激励和激励机制的建设,让人才真正感受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不过,这并不代表编制已经不香了,只是需要医院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来吸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