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说其实可以理解。原因在于原著小说《人生》中的内容没有被还原······不,不仅没有还原,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篡改,甚至说挂羊头卖狗肉也不为过。
生命为什么如此不公?高加林寒窗苦读到头来却被顶替,凭借关系得来的老师身份也被人顶包,走入大城市稳定下来后,却又被告走后门谋得工作,至此他再一次被打回原形。
高加林以真心对待世界,但世界就好像和他过不去一样,时时刻刻刁难他。这就是人生,将所有的不幸、苦难都加持在一个普通人身上。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凤凰于飞?这是一个重大课题!
原著小说和电视剧有所不同!路遥的《人生》甚是经典,但当《人生之路》播出一段时间后,观众之前的讨伐声渐渐变成了摇旗呐喊的褒奖。
青年编剧有自己的想法,而这种想法来自于她对时代的审视。编剧洪靖惠是一个80后,也就是说路遥的《人生》问世后,洪靖惠还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加上出生上海,她的视野、格局一下子就拉到了世界格局。
本剧的矛盾点就在这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生之路》紧扣时代将黄土地上的高加林推向国际舞台,让年轻人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并且该剧还映射着当代社会的赤裸现实——高考被顶替,这样的“人生交换”事件似乎从来都没有断过。
正义会迟到,这对高加林来说太过讽刺。当他得知高双星顶替自己后,人生就像一场戏,最好的朋友,自私自利······可能,这就是人生吧!
不禁想起了莫泊桑的《项链》,忙活了几十年,玛蒂尔德容颜老了,讽刺的是她借来的是一条假项链,花了几十年辛勤劳作,到头来就像拆了一个荒唐的盲盒。
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生之路》是成功的。因为它与时俱进,照顾了当下社会、青年的现实,尤其在当下年轻人生存难、工作难得时期,《人生之路》以一种积极昂扬的态度鞭策着当代社会的青年。
高加林来到上海,并成为了报社记者,最后成功晋级作家。不仅是高加林融入了上海,刘巧珍也到了上海给付家阿婆做保姆,一步步开始创业,并最后取得成功。从几个剧中关键人物看,好似高家村的人都脱了贫,投身到魔都的繁华中。
有位网友说:“让一个浸透沪派文化情愫的编剧改编中国黄土高原上的文学作品,一点不了解八九十年代黄土高原上的现实,任凭自己的想象去改编,怎么可能写出好的作品?”
毋庸置疑,作为新一代的编剧家,洪靖惠在大胆创新上做足了功课,敢于打破常规,根植路遥的原著小说,掺进新时代的社会主题,揭露高考顶包的黑暗,同时也将青年人的困惑、坚忍不拔品质提到了另一个高度,激励我们应该努力奋斗,积极进取。
与此同时,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对《人生之路》的情感是不同的,比如说60后、70后和80后们,他们保存着古老、质朴的旧时记忆,怀旧色彩浓郁,对于《人生之路》持以质疑的态度,路遥的原著《人生》对他们来说更具认同感。
相对年轻群体来说,或许更容易接受《人生之路》的节奏,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太多出身寒微的年轻人,他们渴望改变命运,走入到大城市,高加林从高考“落榜”到二次逆袭走进上海,他的人生无疑是值得借鉴和效仿的。
高加林,无疑是每一个普通草根的模板,在我们每一次低谷,人生都需要这样一个蓝本和参考系,并在瞅准前方方向后,不急不躁,蹲下身子蓄势,而每一次下蹲,都是为了触摸更高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