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路遥《人生》:高加林为什么抛弃刘巧珍,原来写的是路遥“自述”

频道:都市电视剧 日期: 来源

1981年夏,32岁路遥来到陕北甘泉县的一个招待所,开始了“拼命三郎”式的工作,他不分日夜的创作,每天工作18个小时,一天两包烟,一杯咖啡,导致整个屋子烟雾弥漫,烟头装满了一簸箕,他自己也五官溃烂、刷牙时满嘴是血。

但是,他只用了21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一本13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然后,和很多小说一样,《人生》被退稿了,好几家刊物都不肯要他的《人生》,好在最后,有一家杂志社慧眼识珠收下了《人生》,路遥一“战”成名,《人生》也以最快的速度被改编成了电影,于是有人认为,《人生》是路遥的极限,但6年之后,路遥再次发表了《平凡的世界》。

高加林,这位出生在农村、成长于城市的新青年,从民办教师到农民,再从农民到县委大院的宣传员,他的人生被安排、被左右的同时,也埋下了高加林求而不得痛苦的伏笔。

路遥曾说过:“真正有功力的长篇小说不依赖情节取胜。 惊心动魄的情节未必能写成惊心动魄的小说。 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 而这种才智不仅要建立在对生活极其稔熟的基础上, 还应建立在对这些生活深刻洞察和理解的基础上。”

路遥致力于在作品中表达农村青年的苦闷与奋斗,从1979年动笔,到1981年写成,14余万字写了三年,因为不太满意他几经删改,高加林这个角色,注入了路遥太多的个人情感。他曾说:“细细想想,迄今为止,我一生中度过最美好的日子,是写《人生》初稿的二十多天。”那时候的路遥,面对他写作的人生,也是意气风发。

《人生》所呈现给读者的,就是这样一幅独具风采的当代农村世态长卷,它无需惊心动魄的情节来震撼人心,没有叱咤风云的人物去拯救世界,而是以生活中最质朴的美来给予我们最深刻的思考和最原始的感动。

当现实的残酷与时代的脉搏交织,当小人物的命运与大时代的力量去抗衡,那种动人是最真切的,或许正如路遥在《人生》中告诉我们的那样:

这本书于2018年入选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可能我们看完了《人生》,同样像马云当初看完时那般备受鼓舞、心潮澎湃,但是最终无法成为像他一样掌控命运的人。但是我们可以像《人生》中的高加林,化苦难为动力,在人生每一个艰难的时刻,有向前走一步的勇气。无力改变人生,就学会与生活和解。

关键词:人生·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