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在诸葛亮身上,我看见了“理想”这两个字的力量

频道:动作电视剧 日期: 来源

开篇先看幅字,这是王羲之临摹诸葛亮的《远涉帖》,对,你没有看错,是王羲之临摹诸葛亮的字。你如果今天去汉中博物馆,或者去汉中的石门褒邪古栈道历史景区,都会看到这幅字的石刻或者碑刻,他的书法欣赏今天暂且不讨论,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幅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所有的字都是行草流畅潇洒,但唯独在信的末尾那个落款的地方,“亮顿首”这个“亮”字却是一个非常标准的楷体。

我想当年王羲之临摹的时候,应该原帖就是这样的。我看过很多书法名帖,就没有看过这么奇怪的,他的那个签名,比其他的字都认认真真工工整整,当然可以猜测说,也许诸葛亮很自恋,但是我觉得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有可能诸葛亮对于他的这个名字,有着很强的信念感,诸葛亮字孔明,孔者“极”也,孔明的意思就是非常明亮。

他的这个名字是他的父亲诸葛圭起的,我在想也许他的父亲希望这个儿子,在那个黑暗的战乱时代里面,用一个像北辰星一样明亮的名字,给这个世界带去一点光明。但是他的父亲可能没有想到,在这个儿子生长的前二十七年的时光里面,居然会经历两次逃亡十年躬耕。

诸葛亮的成长之路居然真的是如此艰难。诸葛亮的童年其实挺惨的,他6岁的时候母亲去世,8岁父亲也走了,一家子就跟着叔父诸葛玄生活,在他13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他亲眼目睹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人命有多么不值钱。

公元193年曹操攻打徐州,理由是为他的父亲曹嵩报仇,曹操一路攻下十几座城池还不解恨,最后在泗水边进行了凶狠的屠城,数十万百姓连同家禽的尸体把泗水都堵住了,诸葛亮那个时候,正在离徐州不远的阳都城当时也属于徐州的治下,徐州战火一起,说不定哪一天杨都也会跟着遭殃,所以诸葛亮一家只能逃难。

要去哪里呢?那个时候刚好他的叔父诸葛玄接到了袁术的邀请,要去豫章,也就是现在的江西南昌当太守。于是那年秋天13岁的诸葛亮告别了他的大哥诸葛瑾,带着两个姐姐和年幼的弟弟,跟着叔父开始了背井离乡的漂泊。从阳都到豫章800公里,沿途烽烟战火留下的痕迹,兵荒马乱中平民死伤的身影,让这个早熟的少年更加体会到了人世的艰辛。

当他们一家人好不容易到达豫章,又发生了一件事。叔父的这个官职是军阀袁术任命的,但是朝廷却不认,朝廷另外派了一个叫朱浩的来当太守,两个太守那还不得打起来,眼看豫章马上又要不太平了,诸葛玄在最后关头,给在荆州的故交刘表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收留诸葛亮一家人,还没安定多久,又是一次颠沛流离,又是一次长途跋涉。而更可怜的是那个代替父亲给他温暖的叔父诸葛玄,最后死在了豫章的叛乱里。长辈们都走了,哥哥也去了东吴,17岁的诸葛亮理所当然成了家中的顶梁柱。

我不知道他克复中原“兴复汉室”的理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种下的,如果要我来猜测,我想可能就是那个时候,他经历过父母的早逝,经历过亲人离散的痛苦,经历过曹操的暴虐,经历过无辜平民的死伤,在那个50年间至少4200万条生命死去的黑暗年代里,也许他真的希望,他那个像北辰星一样的名字,能够为这个时代改变点什么。但他能改变点什么呢?他只不过是一个士族家庭里面一个落魄的青年,即便是长辈给他留下了一点点社会关系,但是那个白条青年依然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有。

叔父死后,他带着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从襄阳城搬到了郊区的小山村,一边读书一边种地,十年的寂寞,十年的等待,当他双脚沾满了泥,还需要考虑生活费的时候,“兴复汉室”真的只是一个梦想而已。

《三国志》:“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但倘若你翻阅《诸葛亮集》,或者是你去了解诸葛亮这10年的经历,你真的忍不住要好奇,这个年轻人的志向为什么这么大,当年他有三个好朋友,他跟他们说,你们三个人的仕途可以做到刺史郡守,就差不多市长这个级别,他们三个人反问诸葛亮的志向,诸葛亮笑而不言,一个平民,一个毛头小子仗都没打过,令牌都没摸过,他居然敢自比管仲乐毅,敢比春秋战国时期的名相和名将啊

他写过一篇《论诸子》:“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长于明藏否,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术者也。”,用100多个字点评了上至春秋下至秦汉,近10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当人们把他们当圣人和权威的时候,诸葛亮居然敢在文章里像一个统帅排兵布阵一样给这帮人安排相应的位置。不了解他的人肯定觉得这小子太狂了,但懂他的人就是懂的,当时荆州名士庞德公和司马徽对诸葛亮赞赏有加,并称他为卧龙。

对于“兴复汉室”这个理想而言,卧龙的腾飞需要一个明主,终于在他27岁那一年,诸葛亮等来了刘备,我觉得诸葛亮54岁的人生很有戏剧性,前27年是为理想而蛰伏,后27年是为理想而献身。《三国演义》对出山后的诸葛亮,有过很多神化的描写,“火烧博望”、“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等

“那些以虚荣自欺且欺人者,坐议立谈自以为无人可及者,而临危应变却百无一能者,此诚为天下耻笑耳”

每一个经典的桥段,都为他增加了很多光环,于是有人说诸葛亮才没那么神呢,我们都被演义给骗了。但是,当褪去了那些光环,我们就看见了一个更伟大的诸葛亮。

在和刘备共事的16年间,诸葛亮只经过了三次提拔,便从一个平民成为了一个帝国的丞相,当刘备临终前告诉诸葛亮,“太子刘禅能辅则辅,不能辅你可自立为成都之主”的时候,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关于这段托孤,到底是真心假意的猜测。但是所有人都无法否定诸葛亮的态度,《三国志》的正文里唯一一次描写了诸葛亮的情绪,他“渧泣”声泪俱下的说,我一定竭尽我所有的能力和忠诚,一直到死为止。

《三国志·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是他对明主的报答又何,尝不是对自己那个理想的承诺呢。

从此以后他正式走到了这个政治舞台最耀眼的地方,用一己之力扛起了一个帝国。历史上对于诸葛亮是否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到现在为止还有一些争议,但是没有人否定的是诸葛亮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当时接到手的是一个历经了军事惨败、人才凋零、经济亟待复苏的国度,“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备当年跟东吴结仇,夷陵之战惨败,为了得到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诸葛亮一上来就恢复了和孙权集团的结盟,但最厉害的不是这个,是当孙权称帝,蜀汉集团内部一片质疑声,说天不可有二主,应该跟孙权绝交的时候,只有诸葛亮顶住了压力,派出使者前去恭贺,这让孙权大为感动,他用两国结盟的最高礼仪声坛敮盟,对天发誓来回报诸葛亮的信任。从此以后,两国建立起了牢不可破的关系,诸葛亮用这一招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举国上下也只有诸葛亮有这样的胆识和魄力,为了“兴复汉室”那个理想,什么矛盾都可以抓大放小,什么事都可以忍耐。

和东吴结盟之后,诸葛亮又亲征南中,七擒孟获,7次胜利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诸葛亮收服了孟获的心。兵战天下,心战为上,诸葛亮的南中之行让孟获高呼:“公 天威也”,“南人不复返矣”。

他为当时还刀耕火种的南中人民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教他们盖房子、种水稻、植桑养蚕、纺纱织布,甚至大力推广茶叶种植,以至于今天在云南普洱,还有人奉诸葛亮为茶祖。

有了统一的稳定基础,诸葛亮又大力推动经济的复苏,在诸葛亮治蜀的那些年,他用盐业的发展为国家创造了税收,用铁业的发展壮大了军事力量,他还把蜀锦作为特色产业,推向了更广大的舞台甚至一度远销到了巴基斯坦、中东和欧洲地区。

国库充实,兵精粮足,在内政建设方面,他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礼法并用,连被他惩罚过的官员也对他心服口服,他留下了一个夜不庇闭户路不拾遗的帝国,甚至做到了先秦法家都不可能达到的层次。史学界对此公认的说法是,一个封建时代的政治家,所能为民众所做的,诸葛亮几乎都做到了。

说到这里啊我们可能要问,从一个什么都无法改变的平民,到足以扛起一个帝国运转的丞相,诸葛亮已然做到了。像他的那个名字一样,如同北辰星护佑百姓周全,照耀一方沃土了。

还不够吗?不够!他此生就是为了“兴复汉室”这个理想而来,在十倍于己的曹魏集团面前,他要向天发出挑战,于是47岁的诸葛亮为了他的理想,做了他人生当中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个大决定。出兵北伐。

后世对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有过很多质疑,有些人认为他穷兵黩武,有些人认为他事必躬亲,所以导致蜀汉后期人才不济,还有一些人甚至会讨论他的战术是不是应该大胆一点,采用魏延兵“出子午谷”的这个建议等等,其实,我们历来谈论诸葛亮,好像一直都站在上帝视角去点评他的智力他的谋略他的才华,但是如果我们今天换一个视角,去成为那个47岁生命逐渐走向暮年的人,去跟着他一路从平民到丞相到统帅,只为实现自己内心那个至高的理想,那种飞蛾扑火一样的决绝,这难道不动人吗?

在诸葛亮的《后出师表》里面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他说如果不这么做,王业也是要败亡的,这是向内心那个至高的理想,做出的一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

然后那个结果,我们都知道了。东晋孙圣的《晋阳秋》里有个记载,说诸葛亮死的那一天,有一颗很大的星星显出红色的光芒,从东北向西南方向落下,投落在诸葛亮的军营,来去三次,最后沉入渭水。将心陨落,那个像北辰星一样明亮的人,最终走完了他的这一生,如果唯成功论,那诸葛亮肯定是一个失败者,但是我们今天为什么怀念他,我想可能就是因为在他身上,我们看见了理想这两个字,对于一个人而言有多大的力量,这个力量完全高于个人高于个体生命,即便这个人已经不在了,但他追逐理想的那种使命感,那种信念感,将会跨越时空,激励更多更多的人。即便这个人最终失败了,但是他那种悲剧却让我们体会到人之为人的那一种伟大和崇高。

我们还是需要有一些理想的,否则生命就会像一口枯井一样了无生趣。我们需要有一些超越我们自身想象力的事情来激发我们明天早上能醒过来。如果,理想是我们心中的太阳,那么,活在我们的太阳里吧。

关键词: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