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读书|扫清《道德经》的阅读迷障——《<道德经>智慧100讲》传授老子的独特智慧

频道:武侠小说 日期: 来源

我们先来聊聊老子这个人。提起老子,免不了会让人想起关于他的许多传说。比如在道教里,老子被尊奉为法力无边的大神“太上老君”;据说老子的母亲感应大流星而怀孕,一怀就是七十二年,生产时剖开左腋才诞下婴儿,出生时老子的头发已经花白,所以叫“老子”。这些传说或出于后世道教徒对老子的神化,或和后世佛教与道教的争斗有关,大多不足为信。但即便如此,也有研究的价值,在之后说到老子与道教的关系中我会详细展开。之所以有这么多传说,主要还是因为关于老子的记载实在是有模糊不清的地方,不够确切。那么,应该根据什么来了解真正的老子呢?就目前来看,最可靠的材料还是司马迁《史记》中的《老子韩非列传》。

当年,傅伟勋教授邀我为“世界哲学家丛书”写一本《老子》,丛书要求每本书后面要附一篇思想家的传记,我说资料太少,无法为老子写传记,就以司马迁的《老子韩非列传》中的部分来代替吧。他欣然同意。直到今天,司马迁的《老子韩非列传》仍然是唯一的比较详细、可靠的文献,我们只能依靠司马迁留下的传记来辨别老子的真实面目。有趣的是,司马迁在留下对老子记录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关于老子身世的问题。

司马迁的《老子韩非列传》中的老子部分仅有五百多字。他是如何描述老子的呢?在第一部分,也是最主要的部分,司马迁明确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就是说老子是楚国苦县人,大约在今天河南鹿邑县,他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档案馆或图书馆的馆长。你看,在司马迁的记录里,老子的姓、名、字、职务、地点都一清二楚。

《列传》的主体部分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拜见老子,向他请教有关礼的问题。老子回答说:你所说的事情,连人带骨都已经腐朽了,只剩下空话。好的商人即“良贾”会“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你应该去掉虚骄之气和过多欲望,等等。事后,孔子对弟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但是龙我就无法知道了,它乘风云而上天。我今天见到老子,感觉他就像龙一样。《列传》还说老子修道德之术,所学所求的就是退隐无名。他看到周朝衰败,就不辞而别。向西出关时被关令尹喜拦住,让他写书,于是老子就写了上下两篇的一部书,五千多字,讲道和德的意义。写完就走了,没有人知道他去哪里了。“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在《列传》的最后,司马迁又记载了他听说的两个关于老子身份的说法,一个说老子其实是老莱子,这个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另一个说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也就是大约在战国时期,周朝有一个史官叫太史儋,他向秦献公预言了秦国和周的关系。司马迁说,有人说这个太史儋就是老子,但也有人说不是。没有人知道是不是。

首先,司马迁在文章里说,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而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十五篇和上下篇两篇的区别是不容混同的。另外,司马迁提到太史儋是孔子死后百年的人物,他的言论是关于秦与周的关系的,与《道德经》的内容毫无关系,显然司马迁也不会将太史儋与孔子所见过的老子相混同。

还有,司马迁在排列各个列传的顺序时,总是以列传第一传主年代为标准,司马迁把老子的列传排在第三,在管子之后,司马穰苴之前,而司马穰苴是春秋末年人,可见司马迁是很明确地认定老子是春秋末年的人,决不认为老子是战国时期的人,不可能是战国时期的太史儋。总之,根据司马迁在各篇《世家》和《列传》中的记载及排序,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老子的身份问题,司马迁虽然介绍了别人的不同看法,但不等于他没有自己的看法。司马迁相信老子就是春秋末年的李耳,写过道德之意五千言,应该就是《道德经》的作者。

不少著名学者,比如英国的汉学家葛瑞汉(A.C. Graham)和刘殿爵(D.C. Lau),都认为司马迁的《列传》说明他对老子是什么人完全没有定见。他们两个都认为司马迁对老子这个人的年代身份不清楚,不相信老子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他们都不相信司马迁和众多典籍所记载的孔子曾向老子问礼的历史,他们就要将这种历史记载“解释掉”,解释成后人编造的故事。

刘殿爵的解释比较简单,说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故事是道家编造的,用来提高老子的地位,这是在儒道对立斗争的背景下最容易想到的说法。但是葛瑞汉就更高明一些,因为他发现儒家经典也有这方面的记载。他说,如果孔老相见的故事是道家编出来的,那么儒家典籍就不会接受,不会将道家所编的抬高老子的故事收入儒家典籍。所以他说,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故事一定是儒家学者编出来的,借以表彰孔子虚心好学的品格,从而抬高孔子。

关键词: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