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寥五千余字的《道德经》蕴含着无穷的生命智慧,但也因它的简洁,引发了后世读者的诸多迷思。
《道德经》究竟说了什么?今天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它呢?
针对于此,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刘笑敢教授在其新书《〈道德经〉智慧100讲》中通过八大主题,将《道德经》八十一章妙语整合为融贯的道家思想体系,详解《道德经》的核心关键词:道、自然、无为、正反……
68项专题解读,32篇答疑解惑, 为读者扫清《道德经》的阅读迷障,深入浅出地传授老子的独特智慧。
刘笑敢,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道家与中国思想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曾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创办主任,《中国哲学与文化》创刊主编,现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荣誉主任。
北京大学哲学博士(1985),曾于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曾于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伦敦大学、PSR、CST等院校任访问学者、客座教授、讲座主讲人。
外文作品包括Classifying the Zhuangzi Chapters 、Dao Companion to Daoist Philosophy (主编及作者) 以及 Daoism and Ecology (合作主编及作者)。在多国多地多次获得优秀教学奖、著作奖和研究奖。
20 世纪90 年代初,我在美国受傅伟勋教授邀约开始研究老子和《道德经》,细算起来,距今快三十年了。虽然出了不少书和文章,但至今还没有完成了的感觉。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时,一位副校长是杰出的物理学家,他听说《道德经》只有五千多字,感到非常惊讶,他说你研究了这么长时间,那不是做梦都可以背下来了吗?是啊,背下来不太难,但《道德经》值得研究的课题太多,而且每个课题都难以有简单清晰的结论。
在深入理解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到传统的、流行的很多观点是不可靠的,比如很多人说老子的政治哲学,一言以蔽之,就是小国寡民;又说老子的“道法自然”就是按自己的本性做事;还有人说老子思想是母系社会的产物,《道德经》中有女性生殖崇拜等等。即使是很多对《道德经》的正面颂扬,也不太准确,比如曾经在西方流行的东方神秘主义的说法,将老子与现代物理学联系起来,笼统地看好像很好,认真对照老子的原文就会觉得很牵强。
在传统和现代对《道德经》的众多误解中,最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宋代的大儒朱熹对《道德经》的评价,他曾说老子会耍阴谋,要占便宜,心是冷冰冰的。朱熹是大学问家,但他读《道德经》读得太潦草了。如果我们认真地去读《道德经》,就会发现老子对世间万物有非常深沉的爱和悲悯的情怀,绝不仅仅是冷眼旁观。
《道德经》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老子以圣人的口吻说:“我有三宝”,哪三种宝呢?“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三宝就是他最看重的三个原则。第一个宝就是慈,慈就是慈母之慈,是很深的爱,是无条件、不求回报的爱。老子所怀有的这种慈之爱是普遍的,不排斥任何人和事物的,所以《道德经》说:“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就是说没有人或物是应该被排斥,被抛弃的。老子还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就是说对于好人我会善待他,对于不好的人我也会善待他。老子甚至说过,杀人的兵器是不祥之物,万不得已才用它。而打了胜仗应该以丧礼的心情面对它,因为杀的人太多了,应该感到悲伤。这种对世间万物无差别的珍爱是何等悲悯的情怀啊,不知道为什么很多读老子的人好像都没有看到这一点。
老子这种无分别心的慈悲不是个别的,或枝节性的,而是一贯的,是他整个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德经》里讲到“无为”“无欲”“不争”,并不是消极和虚无的体现,而是基于这种慈悲之心而生发出的政治和社会理想。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老子看来,天下的治理者不会去设置许多规则,出台许多法令,强制百姓去执行,以达到占有、控制和统治的目的。他所做的只是帮助万物自然而然地发育生长,帮助百姓自然而然地达到淳朴和富足。圣人无为,但最终却是“辅万物,利万物”,可见老子追求的是一种更崇高、更理想的社会秩序。
老子关心天下万物,所以对万物的运作、发展、变化也有深刻的观察,他注意到很多看似矛盾相反的事物,其实是相依相存,并且相互转化的。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易”,“美”可以转化为“丑”,“巧”可以转化为“拙”。这种思想对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很大的启示。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就是出自《道德经》。
比如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们想方设法要趋吉避凶,却不知道人生道路上,“福”和“祸”往往是相互依存的。因此老子告诫我们,在人生的逆境中,不要对灾祸太惊慌,在顺境之中,也应当时时保持警策,要知道如何避免灾祸。
老子又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就是说大自然的规律是只做对万物有利而无害的事,人也应该效仿自然,做事时只管做事,不与人争是非短长。这对于时时刻刻都在和别人争、和自己争,又常常因为争抢的输赢而慌乱不安的现代人来说,实在是莫大的启发。
总之,老子对天道、自然、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最终被凝练在《道德经》八十一章的文字中,时时给予我们人生智慧的点拨,帮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安稳,更自在。
所以,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道德经》的理解,那就是我在标题中所说的,《道德经》里包含的是悲悯天下万物的思想,这种思想拥有长久的力量,足以穿越两千多年,照亮我们今天的世界,也照亮我们每一个人曲折的人生。
一 老子是谁?谁写了《道德经》?
2. 《道德经》的作者是谁?
9. 道是“有”还是“无”?
12. 反者道之动:哲学家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13. 有功但不居功:《道德经》里的圣人是什么样的?
16. 古代的“自然”是今天的“自然”吗?
22. 老子的“自然”与西方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一样吗?
23. 你的生活是符合“自然”的吗?
26. 老子“自然”一词是如何演化的?
28. 老子之“自然”有何现代启示?
32. “无为”一词是如何构成的?
34. 老子的“无为”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有什么关系?171
35. 什么是内在的“无为”和外在的“无为”?
38. 什么是“君无为而臣有为”?
43. “有”和“无”,“难”和“易”是互相生成的吗?
47. 人类的善和恶是同时进化的吗?
48. 老子的“正反互转”和亚洲鲤鱼有什么关系?
50. 什么是“知其雄,守其雌”?
52. 老子的“自然”与西方的“自然法”不谋而合了吗?
57. 老子的责任感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
65. 王弼对老子思想的演化和发展有什么贡献?
1. “无”和“空”是不是一样的呢?
7. 道家的圣人和佛教的佛和菩萨一样吗?
8. 老子的“道”和孔子的“道”一样吗?
9. 佛教的“恒顺众生”和老子的“辅万物之自然”一样吗?
12. 老子的“自然”和我们的人生有关系吗?
17. 人类的错误往往是过分有为?
18. 天下大乱,是君主的无为造成的吗?
19. 老子思想的起点和终点是什么?
22. 人心的善恶是可进可退的吗?
23. 老子的正反观与孔子的中庸一样吗?
27. 庄子的“无为”和老子的一样吗?
30. 老子的“天下观”是孔子的“天下大同”吗?
31. 如果从历史中选出十个最伟大的哲学家,老子能算一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