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朱棣驾崩3天后,太子哭着从天牢放出一罪臣,开创了大明又一盛世
大军到达榆木川后,朱棣那原本强撑着的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于军营中病逝,年六十五。
六十五年前,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那个婴孩,经历了无数风波,终于在征途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获得了永久的安宁。
在我看来,在远征途中死去,实在是他最佳的落幕方式,这位传奇帝王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这似乎也是一种宿命,生于战火,死于征途的宿命。
“生于战火,死于征途”,这就是神作《明朝那些事》,对朱棣一生的高度概括。 靖难之役、五征漠北、平定安南、郑和下西洋、编撰《永乐大典》,“永乐大帝”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
还至榆木川,帝不豫,顾左右曰:“夏原吉爱我。”——《明史》
三天后,朱棣的死讯,传到了紫禁城中。死去的人已经沉眠,而活着的人仍要生活。太子朱高炽,看着奏报上的“夏元吉爱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良久之后,他踏着坚定的步伐,进入了大明朝的天牢。天牢中,朱高炽见到夏元吉,第一句就是:“三天前,先帝驾崩了,就在北征的路上”!夏元吉听完之后,瘫软在地上哭了起来。
朱高炽依旧记得,当年朱棣入南京时,是要杀了这个建文帝旧臣的。 燕军将士将夏元吉,从户部账房中拖出来后。他手里拿着账本,恳求道:“能三天后再杀我吗”?
夏元吉说:建文帝功败垂成,为人臣子百身莫赎。 给我三天时间,算清了户部最后一笔账,我就死而无憾了! 朱棣放了夏元吉,让他做了自己的户部“铁算盘”。
浙西发洪水时,夏元吉头顶灼热的阳光,穿着破布麻衣,与16万民夫疏通吴淞江。正二品的户部尚书,一脚一腿泥地与民夫一道,治好了太湖水患。
连“黑衣宰相”姚广孝,从浙西回来后,都说他有上古仁爱之心。朱棣封藩王、朱棣修北京、朱棣下西洋、朱棣平安南、朱棣征漠北……
一次次大“折腾”的幕后,是夏元吉一把“铁算盘”,撑起了大明朝的财政。 朱棣从不担心粮草的问题,因为他有户部,而户部有夏元吉。
数十年如一日的神算。直到永乐十九年,夏元吉发现—— 他再怎么算,大明朝也是彻底没钱了! 而此时,朱棣正好吹响了,最后一次远征漠北的号角。
结果让朱棣五味杂陈,户部尚书家里除了搜出他赏赐的宝钞外,剩下的全是布衣和瓶瓶罐罐。
朱棣明白他错怪了夏元吉,但数十万明军在边境蓄势待发,此次北征已是势在必行了。朱棣踏上了北征之路,出塞半年而不见敌人踪影,最终粮尽而还。
在路过榆木川时,65岁的朱棣油尽灯枯了。 在生命最后一刻,他想起了天牢中的夏元吉,和锦衣卫搜出的瓶瓶罐罐,最终说出了那句“夏元吉爱我”!
朱高炽听完,辗转反侧了几夜,终于下定决心。 他要更改朱棣的政策,而且是立刻更改。 从靖难之役,到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再到平定安南、五征漠北。“永乐盛世”固然风光,但一连数十年大兴土木、劳师远征,大明百姓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因此,朱高炽继位后,立刻采纳了夏元吉的建议。他降低百姓税赋;开放山林供百姓樵采渔猎;赦免建文朝旧臣;终止了耗费甚大的下西洋。
明朝自此,进入了休养生息的阶段。民生迅速改善;府库渐渐充盈;吏治趋于清明;国家安定祥和。 正是这番善举,让在位不足300天的朱高炽,留下了明仁宗的美名。
当年朱棣为了培养“好圣孙”,曾让夏元吉带朱瞻基去乡村体察民间疾苦。要是别人或许走个过场就完了,但夏元吉是个敬业的好同志。
他抓过一把百姓吃的粘黄米粉,就让朱瞻基张嘴吞下。那干涩的味道,让朱瞻基久久不能忘怀。 所以,朱瞻基继位后,也沿用了朱高炽的政策,这段民生迅速恢复的时间,史称“仁宣之治”。
这场让明朝继往开来的“仁宣之治”,与“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并列为休养生息、恢复民生的典范。对于朱瞻基本人,当年明月给予了高度评价:
朱瞻基是个好皇帝,不是小好,是大好。
他勤于政事,恢复生产(不要怪我说废话,好皇帝都是差不多的),关心民间疾苦,他经常去民间私访,但绝对不是乾隆皇帝那种下江南的方式,他微服出访,不讲排场,不向地方摊派,不给地方增加负担,每次只带侍卫出行。——《明朝那些事》
因此,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就说:“我特别想和写《明朝那些事》的人聊聊,那本书很好。我觉得喜欢看的人都是有思想、愿意想事情的人,这是本好书,除了把史实摆出来,还要评论、挖掘,用现代的语言去说,他有他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