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老子道德经》这三句话,让你悟通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

频道:武侠小说 日期: 来源

它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老子道德经》博大精深,通天彻地。它其中的沧海一粟,简简单单的三句话,足以让我们受益终生。福生无量!

这个“自然”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自然”,“道法自然”是说,道自本自根,自己就是自己的根源,不需要取法任何东西。道也没有什么可取法的对象,因为万事万物都在道的海洋里。

天地的运行是最接近于“自然”的,鱼在水里畅游,鸟在天空飞翔,花开了花又落…日月交替,寒来暑往,四时运行…天地万物似乎都接受着一个神秘力量的安排,一切都是井井有条。

但人不一样,人是具有极强自我意识的生物,他想上天入地,他想掌控支配世界,他甚至想成为自己的上帝。

其次是要“自为”。老子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自己是一切的根源,事情的成败都是自己的原因。

不要找任何的理由,不要有任何的抱怨,生命的喜悦和事业成功的根本,还是要靠自己。

第三,要无为。自为的基础恰恰是无为。无为不是无能,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顺天应时,就是顺着规律去做,每件事都有不同的天时,地利,人和,顺时顺势而为,是极高的人生智慧。

2、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富贵而且骄傲自大,会给自己埋下祸根;成功了就退下,这才合乎天道。如果做人做事都是:盈、锐、满、骄,则会给我们带来不好的结果。

老子提醒我们,处虚空,懂知止。虚才能看清放下外物,不把持,不占有。《论语》记载,曾参称赞颜回:“有若无,实若虚。”有好像没有,实的好像空虚,说的就是这种境界。

虚才能容纳一切,不致招来怨仇。虚才能不恋权位,该舍就舍,该去则去。“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气满乾坤。”适可而止,万事有度。

虚是境界,有度是实在的功夫。就人世间而言,人与人之间,有边界不可冒犯;就物质取舍而言,只取所需,不取所欲。

这句话非常精练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现代人,非常的直接,你叫我做一件事,我一定要问有什么利益?

物质文明席卷之处,一切以现实的利害作为好坏的标准。那么,没有显而易见的利益值得做吗?难道一切的标准都是如此的短视和浮华?

有的时候暂时获利,但破坏了阴阳的平衡,对将来的稳定有巨大的负面影响;有的时候暂时受损,但有利于维护阴阳的平衡,反而对将来的和谐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中国的古圣先贤,不怎么谈利,而是喜欢谈吉凶,谈祸福。吉和福看重长期累积的效果,而不注重当下一城一地利益的得失。

关键词: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