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道德经》“天下皆谓我大”的“我”不是指“道”,究竟是谁?

频道:武侠小说 日期: 来源

天下皆谓我大。夫唯大,故不宵;夫不宵,故能大;若宵久矣,其细也夫。

天下大众都说我大。唯有大,所以不消减衰退。不消减衰退,所以能大。如果消减衰退久了,大就会细小,则不是“大”的本义。

1.“我”是谁?

答:我是“大”,可以是天、是地、是道,还可以是王。

这个问题在《道德经》中是有答案的。

曰:“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也就是说,在“域”中能称之为“大”的有四者,分别是:天,地,道,王。

经言:“域中有四大。”意思是:一个领域范围有四种角色可以称之为“大”。

例一 邦家是由大众聚集而成的整体形态,域中“四大”是:

天是指邦家,是现在的有(有名),是母(母体),其中包含了大众,即包含了众多“小”,所以天大。

地被天覆盖,在天之下,所以也叫天下,是众多“小”及其所分布的范围,是无(无名),是邦家的始(初始),是邦家的本体。如果没有地(大众及其所分布的范围)则没有天(邦家),所以地大。

道是众多“小”聚集成“大”的凝聚力,也即众多成员聚集成一个整体的凝聚力。换言之,道是凝聚力,是有方向的力,是抱团凝聚的力,所以道大。

王是指大众之王,代表天(邦家)容纳天下的大众子民(众多“小”),所以王也大。

经言:“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

即是说:包含了众多“小”,所以是公;一切为公,于是成为众多“小”的王;王一切为公、为众多“小”,所以地位在众多“小”之上,于是可以为天;天包含了天下的众多“小”,德往返在“大”与众多“小”之间,互相恩泽,从而形成凝聚力,于是叫道。

例二 江海是由众多小溪谷聚集成的整体形态,域中“四大”是:

天是指江海,是现在的有(有名),如长江、渤海、黄海等,是母(母体)。江海中包含了众多小溪谷流入的水,即包含了众多“小”,所以天大。

江海是天,天下是地,是众多小溪谷及其所分布的范围,是无(无名),是江海的始(初始)。如果没有地(众多小溪谷及其所分布的范围)则没有天(江海),所以地大。

道是凝聚力,是抱团凝聚的力,所以道大。

王是指百谷王,是一个概念,代表天(江海)容纳天下的众多小溪谷,所以王也大。

例三 汽车是由发动机和方向盘等众多零部件聚集而成的整体形态,域中“四大”是:

天是指现有的汽车,是有(有名),是母(母体),其中包含了众多零部件,即包含了众多“小”,所以天大。

地在天之下,被天覆盖,也叫天下,是指众多零部件及其所分布的范围,是无(无名),是汽车的始(初始),是本体,所以地大。

道是凝聚力,是抱团凝聚的力,所以道大。

王是“汽车”这个概念,包含了众多零部件(众多“小”),所以王也大。

众多“小”为什么是无(无名)?

好比汽车。众所周知,汽车包含了发动机和方向盘等众多零部件,但人们通常只说“我在开车”,而不是说“我在开发动机”或“我在开方向盘”等等,为什么?因为众多零部件的名分被“汽车”这个名分所覆盖,所以是无(无名),没有名分。

经言:“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意思是说:三十根辐条组成一副轮子,当这些零部件的名分被覆盖,成为无(无名)的时候,说明有了新名分,新名分是“车”,是有(有名);这时有车的效用。

“宵”的意思是消减衰退;“不宵”就是不消减衰退。

有些人把“不肖”理解为不像具体的东西,偏差就大了。之所以会这样误解,大概是受到了“大象无形”的影响。

河上公本、傅奕本、汉简本、帛书甲本和乙本等,所有版本都作“天下皆谓我(/吾)大”,只有王弼本作“天下皆谓我道大”,加了个“道”,因为王弼认为“我”仅是指“道”。

显然,王弼不理解“大”的本义。王弼本自己也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所以他连这句话也没理解,否则就不会认为“我”仅是指“道”而做出画蛇添足之举。

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滋,二曰敛,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今舍其滋且勇,舍其敛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

按:“我”是指“大”,有四种情况,天大、地大、道大和王大,以下的都是这个意思。

我(“大”)永远有三个珍贵的品行,一直遵循且保持。一是滋,即滋益众多“小”;二是敛,即聚集众多“小”;三是不敢为天下先,即不敢优先于天下众多“小”。

因为众多“小”是我(“大”)的本体,所以不断滋益众多“小”,我敢去做;因为不断聚集众多“小”,所以我(“大”)才能扩大;因为不敢优先于天下的众多“小”,而是让天下的众多“小”优先,所以我(“大”)能成为天下这个容器的首领。

如果“大”放弃其滋益众多“小”的模式,并且敢这样做;如果“大”放弃其聚集众多“小”的模式,并且一味追求扩大名分;如果“大”放弃退隐在众多“小”之后,并且抢着优先于众多“小”,则“大”必死无疑。

前文说了,正因为“我”大,所以不消减衰退,如果消减衰退则会变小,所以“三宝”的作用是用来维护“大”。

“大”是由众多“小”聚集而成的整体形态,所以“大”的本体是众多“小”。滋益众多“小”就是滋益“大”的本体,就是滋益自己,理所当然敢于去做。

其含义是:圣人始终不谋求自己“大”,而是滋益众多“小”,让众多“小”谋求发展壮大,所以能成就圣人的“大”。

“大”是由众多“小”聚集而成的,所以只有聚集众多“小”才能成为“大”。只有不断聚集本体的质和量,我(“大”)才能不断扩大,所以“敛故能广”。

“大”是由众多“小”聚集而成的整体形态,所以“大”只是现在的名分,是虚,是母(母体),其中所包含的众多“小”才是实在的本体,是实,是始(初始)。

如果没有众多“小”则没有所谓的“大”,因此“大”要退隐在众多“小”之后,优先让众多“小”发展壮大,才能成就“大”。

“天”要退隐在“天下”之后,优先让“天下”发展壮大,然后才能成就“天”。如果没有“天下”,就没有高高在上的“天”。

“器”是指器皿、容器,是能装东西的器物。

意思是:天下是一种变化多端的容器,因为其变化神秘莫测,所以不是可以谋求的东西。

“天下”是指“在天之下”,是众多“小”及其所分布的范围,是“天”的本体。只有优先让“天下”发展壮大,“天”才会随之而“大”,位居高位,成为“天下”这个神器的首领。

经言:“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

“朴”是指没有加工过的木材,指初始的、原始的东西,在此是指“大”的始(初始),也就是众多“小”。

整句话的意思是:众多“小”及其所分布到的地方就是“天下”,所以“天下”是装着众多“小”的器物。圣人效力于“天下”这个器物,则是这个器物的管理者(官长)。

侯王以道治理邦家也是此理。“王”要退隐在大众之后,优先让大众发展,才能成为大众的首领,成为位高者。

故而经言:“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圣人退隐自身而让本体优先,圣人放弃自身而让本体存在,正是因为这种无私,才能成就圣人自己。

“大”是由众多“小”聚集而成的,因此众多“小”是“大”的本体,是“大”的根本和生地。放弃众多“小”就是舍弃本体,是走出了生地而进入了死地,是必死之局。

其含义是:必高、必贵的“大”,要以众多“小”为根本。

意思是说:出了生地就是入了死地。

“广”是扩大,在此是指扩大名分。

“大”不能放弃聚集众多“小”的模式,却一味追求扩大名分,因为名分是虚无不实的东西,众多“小”才是实在的本体。

经言:“为大乎其细也。”

意思是说:谋求“大”在于其众多“小”,在于本体的质和量,而不是在于“大”这个名分。

比如,一台电脑好不好并不在于“电脑”这个名分,而在于电脑的配置,在于其所包含的众多零配件的性能。如果众多零配件的性能低劣,哪怕把“电脑”改成“宇宙大脑”也毫无用处。

又如,邦家是“大”,是现在的名分,是母(母体)。但名分是虚的,母体中所包含的大众是众多“小”,是邦家的本体,是实实在在的始(初始)。如果不提升众多“小”的质和量,却一昧追求扩大邦家的名分,哪怕把名分宣扬为“寰宇至尊”也是虚的。

* 宝:珍贵的东西。在此指珍贵的品行。

夫滋,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滋垣之。

但如果我(“大”)始终滋益众多“小”,那么凭此作战能胜,凭此守护能稳固。天将要建立成“大”,就如凭借滋益众多“小”,用众多“小”筑起围墙来围成“天下”,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成就“大”。

“大”必须“不宵(不消减衰退)”,保持“三宝”(即保持滋益众多“小”、聚集众多“小”、在众多“小”之后),才能长久。

就是说: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生养自己而是生养大众万物,即生养众多“小”。让本体生生不息,所以能长生。

又言:“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圣人退隐自身而让本体优先,圣人抛开自身而让本体存在,正是因为这种无私,才能成就圣人自己。

因此“天将建之,如以滋垣之”,即凭借众多“小”来成就“大”,凭借“天下大众”来成就高高在上的“天”。

例一 人体是由众多器官组成的整体形态。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我”,代表整个身体,是“大”,是圣人。众多器官是众多“小”,是“大”的本体,而圣人建立在本体的物理基础之上,是退隐的。

“我”每天吃饭、睡觉和锻炼,是在滋益众多器官,滋益本体,以本体优先。只有本体活着,“我”才活着,圣人才存在,并且成就了“我”,成为所有器官的首领、成为身体这个天下的器长。

但是如果自我意识的“我”不以本体优先,而是贪图口腹之欲等享受,每天暴饮暴食或者经常通宵达旦地沉迷于玩乐,过度伤害和消耗本体,那么“我”也就不长久了。

例二 某宝是由众多商家和消费者聚集而成的整体形态。

某宝是“大”,众多商家和消费者是众多“小”,是大众,是本体。圣人是整体(“大”)的化身,是虚拟化、拟人化的理想代言人。

某宝建立初期,因为能滋益众多“小”,让许多商家赚到钱,并且让众多消费者获得实惠,所以本体迅速发展壮大,击溃当初所有的竞争对手,从而成就了马某的“私”,成为众多“小”的王,成为某宝的首领。

即是说,善于战胜敌人者自己并不参与。因为善于战胜敌人的是“大”,“大”自己并不参与战斗,而是依靠众多“小”参与战斗。

又言:“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

意思是:关于用兵,我(“大”)有话要说,我(“大”)不敢为主,而以众多“小”为主,我不抢先一寸,而是众多“小”在先。对于众多“小”而言,我(“大”)只是一个客人,退隐在本体之后。

显然,某宝之所以能战胜对手,依靠的是众多“小”,是众多商家和消费者。

多数后人因为不理解“大”的真义,勉强把“兹”理解成“慈”,把“检”理解成“俭”,所以作:“一曰慈,二曰俭,三曰……。”

因此,后人的解释多为:“怀有仁慈之心的人才能勇武,对敌作战能胜,平时能够节俭,才能够富裕……”。

难道怀着慈悲之心就能战胜敌人?难道来势汹汹的敌人会因为你的慈悲而主动投降?难道勒着肚皮就能富裕?试问古今中外,有谁是靠着节俭而富裕的?

关键词: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