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道之规律、法则清清楚楚摆在人的面前,运动的物质是内容与形式的整体在时空里进行着自我运动的同时,和时空里的其他物质发生联系并相互作用。老子对物质运动观测认识后在道篇<朴散则为器>里描述到:“物或行或随,或热或吹,或强或䟶,或培或堕。”都是物质运动产生的现象,在现象里认识到物质运动都有其规律、法则,并运用“朴”的发展观点对他们进行再改造、再创作,发挥物质的特长有利于民生。譬如,一棵树是在生长的欲望下遵守规律从纤细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树的存在成为其他生物的“依靠”,能挡风遮雨、净化空气;能在人类的规矩下制造成器具,是人类房屋的原始材料,是老人手里的拐杖,是孩子手里的玩具,是充斥在家庭里的各种生活用品,这就是树的道德。
道与德是物质之间本质与现象相互作用的产物,万物“趋利避害”的无意识选择(活着),体现出了物质彼此“存在”的“德”——老子称之为象、物,物质的形、质、量、场与人发生联系、作用后产生的利害关系,对行为做出判断——人与物的利害、是非、善恶。物质的自私与无私由与之产生联系、作用的物质相互趋向的现象下体现出来,譬如动物的靠近与远离水,水大了会躲开,水少了要寻找,水是生命之源有大与小的利与害;面对雨雪冰雹鸟类会栖与树下或洞穴,树与洞穴就有了德;人类服装的应季变换,服装就有了遮蔽羞耻的德,这些物质间的吸引与排斥、容纳与拒绝、舒适与别扭的心理感受和现象,都是对利于害的“认识”。由集体到个体,由个体到集体,道与德的“认识”伴随着血泪刻画在基因里,随着人类向上意识的加强,对自然的道、德再认识、再创造,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又和世界相联系的人类文明。
道与德的不可分离、相互支撑产生了人。动物也有简单意识的道德,而人更是掩埋了动物性里恶的一面,成为人类意识更强烈、更深广的人。举一个狼的例子讲述欲望——道——德之间的关系,一只狼面对猎物,在力量角逐中会有获得与放弃的动作,不会无休止地猎杀,无休止地猎杀动作会加速它的力量流失,或成为猎物而死亡,或导致机能紊乱而死亡。而一群狼就能把狼的贪婪和凶狠体现得淋漓尽致,狼与狼之间力量地“交换”使得攻击的时间加长了,捕获的机会加大了,甚至对所有处在攻击范围的动物都会蠢蠢欲动、张牙舞爪。猎杀行为是“道”,力量“交换”是“德”,都是在欲望的“母”上产生。动物的“德”是精致利己的,贪婪且残暴,获得食物时会不顾其他狼就撕扯进食,在头狼出现后才有“秩序”地进食。狼一有机会就是会吃人的,面对狼,老子用“为无为,事无事,未无未,大小之。”的方式猎杀狼。
欲望是无法阻挡的,万物都有“欲望”,物质是绝对运动的,只是各自的表现方式不同,才造就了这个五彩缤纷的宇宙;欲望有各自的“道”,在时空里和其他物质之间发生联系、产生作用,建立了自己的运行规律;而物质间的联系、作用都有一定的“德”,以“平衡”彼此;已知人类是这个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体,人的需要、欲望来自这个世界,做什么“事”才能使人类长久的生存下去是个问题。
人的行为也有其规律、法则,只是意识的多变且复杂,人在情绪化、自私性、利与害的认识、道与德知识的多少、临场应变能力、思维逻辑判断的深浅快慢、选择正确与错误等各种因素相互缠绕、相互作用下导致了人的行为既单纯又复杂且多变,让人“感觉”一目了然又深不可测。老子开篇就说“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类的行为和其他“单纯意识”生物相比花样多了些,但是需求是一样,都是欲望(动因)的驱动,人在趋利的普遍现象中怎么处理好个体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成为人类社会的既普遍又特殊的另一种“难事”。
一个单纯的人,行为动作是单一目的、指定方向的活动;一个复杂的人,行为动作是有多种目的、多个方向中含有主目的、主方向的活动,这就促使人要看清善恶、做出选择。欲望的方向即是人类行为的方向,有的人会掩盖方向、隐藏目的,有的人会明目张胆、暗地吸血。这些伪道德者背后都是在欲望的驱动下做出动作,或物质利益、或意识利益、或物质意识混合利益,在混乱里暴力获利。譬如西方一些政府、个人构建的基金会、活动社团,运用多种形式的交易方式支付金钱,收买叛国者、无知的人兜售他们暴力、掠夺的价值观,来搅乱人心、营造符合他们“普世价值”达到攫取物质与意识利益。
现代网络可以做到不出门知天下、“行”天下、也能做事于天下。面对信息横飞的时代,对利于害、善与恶的认知就有些复杂了,或一人一面,一人多面,或千人一面,各种认识、思想漫天飞,或对或立,都从自己的认识出发,无形中展示自己道、德的同时也在影响着道、德意识薄弱的人。在真假中衡量道、德薄厚是件令人头痛的事,因为接触一个背道无德、花样繁多的人会影响他人对利与害的判断。在模糊了利与害的认识后影响了对善恶、是非的判断,导致不受道、德的约束而行为失常。意识能摧毁一个人的立场,气场能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当你把扭曲的立场、负面的情绪在家里浸透出来,会影响整个家庭。
人类的获取之道需要用人类的道德来衡量,人类道德的建立不是孤立的现象,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的地方,都会在利与害的基础上建立道德体系来判断人类行为的善与恶、正与邪。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面对伪装的恶行,有些只注重表面化的人会盲从,有目的地利用他人的善良、仁爱收割利益,屠杀生命于无形。恶果之下,生命、利益在失去,作恶者点着眼前的“刀乐儿”,盲从者失意以至迷失,都是对道德的无视。恶行不会长久,老子说“湍而群之不可长保也。”在长江大河里旋涡都是在特定的环境里形成,离开了出生地就消失的无影无踪,道德的大势不可逆啊。面对恶行,法律一定要砍下斩杀恶魔的刀,成为道德的慈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