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古时面对战争的趋吉避凶之道,《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有明确答案!

频道:武侠小说 日期: 来源

今天咱们来继续解读帛书版《道德经》第三十一章,看看远在两千五百年前的道祖,是如何合理看待军事战争行为并明确提出趋吉避凶之道的?先读一遍整体经文,再听樵夫详细咀嚼行文气理和字词内在含义,争取把这一章解通解透: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兵者,是指军事手段,或战争行为,也就是上一章所讲的“不以兵强天下”,泛指一切武力值,这样的行为以屠戮生灵为代价,会招致天怒人怨,是不祥的征兆,因为大军过后,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所到之处呈现一片荒芜之象……

战者,古时为单戈,是指为了巩固皇权,而采取的一切必要手段,今为占为戈,显然是由人人贪欲而起,而发展到最终的,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一切必要手段,以期达到止戈的实际效果!

单者,居于左也,又指人类的一切正常起居生活,也就是和谐安定的生活,左为东,东为春,合乎天道,故生生不息;戈者,居于右也,又指为了合理保障这个和谐安定的生活,而采取的一切防护措施,右为西,西为秋,应乎地道故制化收藏。

争者,刀在上也,手在下也,是指损人利己之掠夺也,贵右而弃左,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和冲击(左东右西),贵左则为静,化为生生不息之能量也!

简而言之,战争的根源,就是人类社会丢弃了道德真经,丢弃了生生不息长治久安的和谐理念,在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机能过程中,而逐渐发展交织形成的一系列僵持不下的争端……

故以左为吉,左为能量生发地带;以右为凶,右为机能衰老边缘。古之君子继往圣之绝学,行住坐卧,不可不察也!故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以左为常,以右制变,趋吉避凶之道也……

所以军事手段和战争行为,乃古时君子为保障百姓安定生活之用,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使用或动用这样的功能,因为会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乃至动摇长治久安的道化根基,是弊大于利的,不到万不得已的紧要关头,不会轻易动用武力,一旦动用武力,就要出奇制胜速战速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决棘手问题,迅速回归安定与平静……

铦袭二字,是帛书甲本的原文,河本改为恬淡为上,应是断句有误或是没有贯通前后语义的气理,仅以后续“勿美也”三字作为判断考量而擅改字词本义,是不甚严谨的注解行为!

由上可知,古时军事手段或战争行为的发生,是处在了危急存亡之秋,是到了万不得已的紧要关头,才不得不采取的一种防御保障力量,也就是说,是为了应对突发性事件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性战略保障,不是一件可以拿来歌颂的美好事情……

若把它当作一件美好事情的存在,就会离道叛德,逐渐嗜杀成性,慢慢嗜血成魔,这样的好战行为,是不可以让天下百姓屈服臣服的,是会遭到天下百姓诟病诅咒的,是终会遭到自然界能量反噬和报应的……

关键词: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