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道德经》详解德篇之<道生一>

频道:武侠小说 日期: 来源

5王:孤、寡是春秋战国时侯王的自谦之词,“王”是执掌天下人生死的最高管理者,是夏、商、周的最高统治者,《尚书·洪范》记“天子作民父母,以天下为王。”在西周建立之后,周武王分封天下,奖赏姬姓宗亲和异姓功臣,或继承了前朝的封赏制度,或创立了封赏制度,设立了以功封地的五个等级,即公、侯、伯、子、男的。在老子的年代,“王”依旧是周王室的专有称谓,而公侯等是替王“为天下牧”。这个“牧”字是放养牛羊,和《圣经》里耶稣自称是上帝的牧羊人是一个意思。

6损:现在能看到的“损”字的古汉字,只有《说文》的小篆体,从扌员声。《说文》损,减也。损,帛书甲本作【員攴】,帛书乙本皆作“云”。楚简无此篇,但是帛书的“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作“学者日益,为道者日员,员之或员,以至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认识道、明白道、践行道的人越来越多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人懂得了道理,一声令下就“为”。反过来说,“闻”作“昏”,昏道的人越来越少,也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因“为”作“昏”而“闻”(楚简‘为’字写潦草了与‘昏’近似),因“昏”而“闻”,“员”作“云”而“损”。加注编辑者和老子在语境上有不同,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及字义的认识不同,造成了帛书本《道德经》语句的前后相矛盾。犹如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顺序,由最初的“人定胜天”转变为“命由天定”。

自然依照人类认识的客观存在的“道”运动而产生、构成,产生的是“万物”的物质,而物质个体又有自己的规律、法则,物与物之间又相互作用,产生了综合一体的规律、法则,并在自然里验证了“道”的客观存在。举个例子,人人都喜欢的黄金是天然生成的贵金属,黄金的形成有个体的规律、法则,也有物与物之间规律、法则的作用,缺一不可,如果规律、法则混乱了黄金的属性也就变了。

“道生一”是人的认识,规律、法则是人类意识对客观物质活动的产物,而意识、思想、灵魂的载体是物质性的人。为什么在详解中不断地出现“规律、法则”的联用,规律是万物的普遍性,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万物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动方向。事物的运动是在有法则的基础上运动,法则是事物的特殊性,事物有自身的个性。而这个带有规律性规范的个性个体,在一定的环境里运动就有偶然、必然的发展,即在一定的范围、界限、方向上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而发展。规律和法则相互混合又各有特点,是一个事物有法则的在规律上运行、发展,如同驾驶一辆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欲望”是动力,规律是方向,法则是方向盘,想顺利的抵达目标就要控制好动力、看清方向、把好方向盘。

“一”是道的规律、法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方向。无论事物的阴或阳、正或奇都在规律、法则的“轨道”上运行。当人类成为这个世界的主体时,就在围绕着人展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掌握在人手里。人离不开自然,而自然却对万物“不仁”,人在自然里发现、认识了“道”,用“道”的规律、法则在自然里生存,顺其自然不是对自然的顺从,而是掌握自然的规律、法则改建自然、创造自然更好的为人类服务。这个规律、法则既有物质的共性,也有物质的个性,如果总结出来比百科全书都要多。它包含着人类现在掌握的知识总和,人在生活中有太多的规律、法则应用不到,但是基础的生活常识还是有必要了解的,对事物的善恶对错还是要有个清醒地认识,例如火是人类离不开的物质,可控的热、光明、向上能给人带来“善”的一面,不可控的焚烧、吞噬也会展现“恶”的一面,所以掌握好火的规律、法则使用它才能产生福除去祸。

阴阳,阴阳是互补互斥,是一件事物的两面性,是对立统一。阴阳是人的不可见、可见,是物质规律、法则下活动的隐性和显性;阴阳是奇是正,或阳为主阴为宾,或阴为主阳为宾;阴阳是意识与物质一体的人,物质的人做着意识的活动,都在人与自然的规律、法则里运动。隐藏或显现、可见或不可见终究会展现出真实的“样貌”,犹如人体里的丹毒,或治疗及时,毒被清除出体外;或是轻视毒,它就成了脓疱,但终究是要“冒头”,治疗时的用药就要内服外用,所以老子言:“是以早备。”

气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中医说到气,与血和器官相关联。古人的气非物质,也不是意识,而是物质在运行中产生的个体独立的、集体相关联的、不同种类间彼此独立又混杂的无形“场”,实际是多元物质的“环境场”。如物质的引力场、磁场等。世界不是单一物质的存在,是多种物质的组合,物质本身在内容与形式的作用下个体属性向外展现或收敛,是个体的形体、神韵的“外放”与“内敛”,同时也是万物的“外放”与“内敛”,形成一个由无数小“环境场”混合的大“环境场”。

神韵指物质个体或整体的“势能”、“动能”、“力量”、“气质”、“气势”、“性情”、“特色”等,物质的“大、小、多、少”带给人的视觉冲击,造成精神的压力或舒展、吸引或排斥的心理感受。如人对自然现象的心理反应;个体修养的气质、个人气场,或人为制造的集体气场,或动态的或静态的活动氛围,如体育活动、艺术展览等。无数的“场”在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在“磨合”中彼此制约或融合,达到彼此“适宜”的方式存在,是多种物质在一定的时空里汇集产生的无形的“环境场”,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如人体的各个器官之间组成的“气”。这个“场”老子称之为“气”,古代兵家称之为“势”,道教称之为“炁”,佛教是“和善而威严的力量”,儒家是“仁爱、儒雅的正气、正风”,都是人在环境里形成的社会性的“环境场”。

人都有需要、欲望,没有等级之分,没有孤寡之别,唯一的区别是人类欲望方向的不同,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各有各的欲望“延长”。人各有面目,形形色色;有各有性情,五花八门;人各有喜好,千奇百怪,有的喜欢教人,有的见书就困;有的沉溺美食,有的耽于美色;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看戏;有自是聪明而愚人,有自知少识而求知;有的以年长傲视小辈,有的以年轻忽视老年;有的喜欢游走,有的喜欢孤单;有的喜欢“八卦”,有的研究谣言;有的爱构建,有的爱分解;有的害人想奴役他人,有的利人想共同发展;有的纵横于哲思,有的埋头于实践,在“时”“境”“事”里有中生有、无中生有。

关键词: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