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道德经》的历史智慧 不贵难得之获,使民不为盗

频道:武侠小说 日期: 来源

“不贵难得之获,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道德经》第五章中的“货”“欲”实际上理解意义上和“贤”都是对等的,代表着相同的实物意义,表达着老子相同的思想。“趋利弊,心不明”,也是这末说的,人们去追逐的过多,执着的无极限,就会产生负面效应。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趋势于相同的事物,刻意的追逐和占有,结果只能是失去,而失去的其根本原因,就是人们的盲目误导和偏僻。《关尹子》“心之不立,不有,不正不中,万物顺同”,历史上有为之政引导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过分的标榜贤能、看重财货、妄加自传,人为的去自我粉饰,而非长治久安之计。站在历史角度看《道德经》何谓“不尚贤,使民不争”

《商君书》“在上所先,故民,可令农战,可令游宦,可令学问,在上所与。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与诗书与,则民学问,民之于利也,若水之于下也”好的一面被占有,则人民富足,国家强盛,坏的一面被占有,则人人自危,国家败亡,历史上很多方针举措都关系到国计民生,国之安危,在于政策的实行,国之长久,在于国民、领袖的崇尚,执行的缪误和崇尚的凌乱,会造成朝代的兴盛与败亡,从而又兴盛、败亡,这种规律般的轮回形的中国式历史,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背向的一面,后人在总结“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语概尽天下事。

《道德经》“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常使民无知无欲”,“虚其心”则是说让内心保持虚静,不但但在说“虚其心”更深一层次的引申为“无为”。虚静则可无为,无为而治,则大治,汉初的于民休息,唐初的以静治国,开创了一代盛世,老子在后面提到了其最终的目的“无知无欲”,“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样的说法,“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不是说让我们去“填饱肚子、强健筋骨”就达到了“圣人之治”的要求。

“常使人无知无欲,夫和者不敢为也”,“圣人为腹不为目”“五音令人目眩,无色令人心发狂”“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亲眼见到了的不一定是真实的,表象有时不仅不能给人以正确的答案,反而会混肴视听,产生错误判断力,《庄子》中提到“外物不可必”外物是不可强制,以自己主观愿望强求的,虽然人与外物之间并没有太多的隔膜,处于外物之间生存,并利用外物为己而用,以求达到征服外物的目的,但这只不过是感性的探索罢了,没有那个人说自己完全地探知了事物的真相和发展的规律,完全的占有了大自然。仅仅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就已经告诉我们求知的得失,“人求得失,夫所欲也”人頻借着自身的欲望、需求、和内心意识力的趋向,感知和利用为自身的发展创造利益,人为的划清自身与外物的界限,从而愈陷愈深、不可自拔。

关键词: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