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道德经》详解 德篇之<名与身孰亲>

频道:武侠小说 日期: 来源

6弼:楚简文【从贝弼声】,弼,矫正修理弓的工具,引申辅助,辅佐。弓,远距离获取猎物的工具,中国关于弓的使用最早记载于黄帝时代。【从贝弼声】表示在物力上的双倍付出。“爱必大费”帛书甲乙本皆残缺。《说文》费,散财用也,【从贝弗声】。弗,不从也,使之从。字典解,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用绳索束缚使之平直。

8亡:楚简作【从貝亡声】,与“5失”是一个字,“得与失”是获取物品的占有、失去的现象,“宸藏必多亡”是物品因为长期存放发生毁坏而失去,没有得到而失去和得到了再失去有微妙的心理状态,故用“亡”。

名对人的有利有害,有利的如稻梁黍稷麦、牛马羊鸡狗猪,植物由种植一粒种子而收获“百伾”,动物的易于圈养且繁殖速度快,成为人类获取需要的主要渠道。有害的是多种有毒、凶猛的动植物,先秦书籍里对有毒植物的记载不多,老子举例的是“蜱(pi)虿(chai)䖵(kun)蛇,攫鸟猛兽”的动物总和,神农尝百草的植物知识散落于农耕、医疗和历史事件里。

从有名物质的利害运用到人类的名、货利害运用,怎么看待主体和名、货这个“客体”之间的关系成了把握利害的基础。有人说这是老子的自私,对名、货、得失的考量都是从个人这个主体出发,是利己主义的体现,甚至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老子在道篇<天长地久>和<宠辱若惊>里就谈到了自私与无私、有身与无身的关系,如果理不清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的位置很容易从有身、自私出发,“专注”于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利益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更有甚者启发他人扩大自私进而“帮助”自己获取物质、精神上的利益。

名、货、得失都是人在环境里的意识产物,有形的、无形的,有利的、有害的,孰轻孰重?是重人还是重意识产物?得名不为名困,得货不为利诱,以客观规律、法则为依据衡量事物的得失,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认识并摆正自己的位置,从而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的价值观。

生命重要还是需要、欲望重要?没有需要的获得生命无法维持,但是维持生命获得的需要是有限的,于是“有限”成了生命的底线。欲望则不然,欲望是生命在满足需要基础上地扩张,欲望是人类个体有趋向性的需求,并由个体向集体传递,形成获取渠道不同的“圈子”。

价值观的实质是个体、团体想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获取需要、欲望的满足,判定彼此的价值基础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譬如控制或自由、诚信或欺诈、平等或压制、友善或邪恶等,在衡量、判断这个“渠道”的合理性、合法性的同时要考虑到参与者的利益做出抉择,来实现双方的价值。有的人认为其他种族或国家都是可操控、可利用的“团体”,以暴力压制、经济操控、意识敌对的方式压榨这些“团体”的“剩余价值”为其“优先服务”;有的人认为这个世界是全体人类所共有,各个种族或国家要彼此尊重、相互合作、互通有无、共同发展。价值定位的认识不同采取的方式也不同,都是个体从自身出发对名、货、得失的利害考量。

人的欲望因“喜好”而疯狂,进入一种痴迷的状态,犹如贵族意识、地主心态。贵族需要无数奴隶的簇拥、仆人的服侍才能体现贵族的“高贵”;地主需要无数的土地、大量的金钱在控制、奴役的过程里满足个人欲望。贵族意识、地主心态等资本在占有欲、支配欲、控制欲的驱动下用奴役、控制来“支撑”获得利益的“渠道”,没有“渠道”也要用无数的“花样”和形式来制造、打造出一条“渠道”,满足自身利益来体现个人价值。

知足是个体或团体在一个阶段内对需要、欲望的获取能满足生理上、精神上的需求而建立的再获取、长久的通道,而知足的定义背后是人类对获取行为的合理、合法、合乎人性善的正当性的判断。犹如人吃饭进食,个体身体的结构决定了胃的大小,也就决定了你一餐进食的多少。在家庭吃饭的时间为了满足自己的食欲,不尊老不爱幼,只顾自己大快朵颐似饕餮,说好听了是食量大,背后的耻笑是和老幼抢夺食物。久而久之正当性的获取行为成了人类社会的共识,在获取物质之后也给意识(精神)带来了“满足”。

知足是人类对正当性获取物质与意识的价值判断的统一。有人为了满足获取的正当性而绞尽脑汁,让“盘剥”合理、合法化,满足自己对利益追逐的同时也在“启发”他人的欲望;有的人会在获取中不断地判断渠道的正当性而坚持合理、合法的渠道。

关键词: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