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道德经》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老子的因果观

频道:武侠小说 日期: 来源

《道德经》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不以兵强天下”。有道辅佐的人不与他人及事物发生正面冲突,包括意识场形态领域。也就是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意思是,有道辅佐的人不但随时随地可保“安平太”,而且无所不能。

“其事好还”。因为思维有道的辅佐才不与他人及事物发生正面冲突的,所以,所做的事都会得好报。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这是老子举的人人都懂得的可见例子,是可见因果,给下面讲的不可见的同理事物“引路”。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与他人及事物发生意识场形态的正面冲突所产生的因是不可见的,但是报应也是必然的。所以,要想得到善果,就得“不敢以取强”。就是不采取正面冲突。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这段话的意思是,已经形成的因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个人的意愿而增多或减少,加强或减弱…。总之,它们都有自然的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物壮”与“水善利万物”相背,所以是背道的,背道则提早老化,因此,事物就达不到应有的寿命。

老子的粒子观念是超越现代微观粒子学的粒子学。宗教中的因果律也属粒子学范畴。毛主席曾假设:将一根棍子分割一半,然后将一半再分割一半,如此是永远分割不完的。然而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把这无休止的分割终结了。也就是说,老子已经定义了宇宙中最小的粒子:就是“道生一”的“一”,老子称这个“一”为“朴”,“朴虽小万物莫能臣”。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这个“朴”组成的不同形态,“朴”不同的组合方式就形成了事物形态的各异。这也是因果律的由来。

那么老子为什么用“师之所处,荆棘生焉”举例,而不是用杂草或其它植物生焉呢?因为荆棘是一种浑身长刺的植物。也就是说,军事冲突战场之后就会生长带刺的植物;意识场形态发生冲突后就会形成带刺的微观粒子。“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意思是,战争之后百姓就会受灾荒之苦;意识场形态发生冲突之后所产生的带刺的微观粒子就会给百姓带来灾祸。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这段话是本章的总结,是对背道者结果的判定。

关键词: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