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道的规律,就好像张弓射箭一样,要把弓弦上部分高的地方往下面拉,弦的下部分低的地方往上抬;弦如果拉得过满了,就松一点儿劲儿,如果拉得不足,就再用点劲儿。
多余的就要减损,不足的就要补充,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但是人道却不然,总是减损已经缺少的,而去增益那些本来就已经过剩的。
这看起来不合理,但却为人道所奉行。有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那些依道而行之人才能做得到。
因此,有道的圣人就可以从“损有余而补不足”中有所作为,取得成就却并不会自恃有功。圣人这样做,是不愿意彰显自己的贤德。
老子在本章,强调大道对事物的反方向调节作用:高的就抑制,低的就抬举,多余的就减损,不足的就弥补,减少多余的,奉养不足的,这就是天道。
本来,我们的智慧灵性就少之又少,有一种说法:人的大脑一辈子也开发不到百分之五,据说就连爱因斯坦这样顶级聪明的人,他一生大脑的开发量也没超过百分之五。
凡此种种,都在验证老子所言: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所以,也就难免形成这样的现象——就算身边的物质再丰厚,再多的物欲享乐,依然寻不到快乐的踪迹,感觉没有自由,心灵空虚失落。
如老子在道德经81章所言: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给予别人的越多,自己拥有的也越多。
超级富豪洛克菲勒在1924年曾写信给他的儿子,揭示了他事业长盛不衰的诀窍,那就是:不断的布施。
他写道:从我还是孩子的时候起,只要我得到金钱,就一定会布施出去;随着我的收入的增加,我也同步增加我的布施。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洛克菲勒收入的不断增加,他也在同步增加他的布施数目。在他一生当中,共布施出5亿5千万美元。
《道德经》是一部值得你去反复阅读反复体验的文化典籍。虽然它并不能为你提供成功的要义,但是它可以为你提供全新的启迪。
虽然《道德经》只有5000多字,字数上看仅是一篇初级论文的长度,却是老子一生智慧的结晶。就是因为这种深奥性,很多人都读不懂,因此对道德经这本书,又爱又恨。
原文,注解等等,一应俱全,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方便快捷的掌握书里面的精髓,为了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还精心设计了600多副的插画,大家都知道,孩子天生就对于图画没有抵抗力,因此孩子看了也都会很喜欢。
因此,在道德经中寻找大智慧的同时,不妨带着孩子一起读一读,一起领略国学文化的魅力,通过念道德经,还能让孩子体会道德经中的语言美感,让孩子了解到句子的重音所在等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对国学的兴趣。
在红尘世界里,有术的人不怎么样,有道的人是高手,但是有道又有术的人,一般人打不过。中国的国学文化渊源流长几千年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