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虽是一个存在了2000多年的城市,但能记住的历史着实令人汗颜,不知道为什么,几乎除了汉朝霍去病在这里打败匈奴,西凉李暠在这里建都,几乎没有可以张口就来的历史。作为酒泉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让我忍不住去探寻她的过往,结果,发现在那厚重的碱土地之下被埋没的除了一代代耕耘守护,更有一次次血雨腥风,还有一层层粉饰遮掩。历史就是历史,卑鄙者就算立下肃州碑也不能掩盖有节者的唾弃,高尚人就算骨肉被碱土蚀透终究会被有志之士瞻仰。
教科书没有告诉酒泉人,170多年前,肃州出了一位女子,在得知丈夫遇害后,忍丧夫之痛,使一座县城免遭生灵涂炭。
这位女子原名已难以考证,因为丈夫姓于,在不多的酒泉地方志中被称为于孺人。事情开始于1865年2月25日,受当时席卷西北的回乱影响,在肃州的回族人发动叛乱,连夜攻陷肃州,杀害地方官员。这些官员中有一位就是来肃州城办理公务的时任玉门县令于鹤亭。于县令被回人杀害后,有个干练的随从连夜策马赶回玉门,将回人作乱,县令遇害的消息告诉了县令夫人于孺人。由于当时陕西和甘肃东部的回乱消息早已传开,回人的狡黠与对汉人的凶残老百姓不知道,地方官员都有所了解,只是没想到平日表面和善老实的肃州回人发难的时候狠辣比传闻更胜。
听闻噩耗的于孺人,第一时间想到了玉门县的百姓,回人作乱往往窜连勾结,肃州陷落,他们肯定会第一时间通知周边各县起事。如果玉门陷落,以玉门的军事准备,结果会比肃州更惨。于孺人当机立断吩咐随从对丈夫遇害的消息保密,并找来玉门县衙中的得力干将埋伏在肃州和玉门之间的交通要道。结果不出所料,肃州作乱的回人派出人员前来通知玉门的回族人开始发难,被埋伏的玉门官兵抓住并搜出作乱计划。掌握证据的于孺人召集守军将领,拿出县令的兵符,调集安西、玉门官兵,声称前往肃州救援,并开始战前犒军。
准备作乱的回族人听说县里集合官兵要去肃州支援,自然而然地准备在县里军队去肃州后趁兵力空虚起事。结果于孺人犒劳官兵犒劳了六天,回族人松懈了下来,官兵们却接到了“洗回”的作战命令。在家给丈夫上完“头七”的香后,在日暮时分,她让吃饱喝足的官兵趁着日暮开始了行动。很快,玉门县内的回族人被全部歼灭,老百姓第二天才知道了县令的死讯和肃州城的惨状,无不对这位县令夫人感恩戴德。保全了玉门县城,虽然不能取回丈夫的尸骨安葬,但于孺人依旧以国家为重,将家里的钱拿出来招兵买马买武器,并派出得力的随从带领这支军队支援肃州。
她的这份奇功传开后,一位都统称她为“巾帼丈夫”,《肃州新志》评价她“出奇谋,御大难,输财仗义,毫无疑惧,丈夫中亦罕见也,况女子乎。”在酒泉历史上,节烈女子数不胜数,如赵娥为父报仇,名传千年。于孺人忠义两全,节烈之风更胜,就连写这段历史的人都难以判定她到底以“忠义”还是“节烈”载入史册,索性在两处都记录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