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盘山名刹“报恩”何来

频道:幻想言情小说 日期: 来源

盘山东麓塔院村主街上,有座报恩寺。其始建年代不详,有史可查的,为明正统、万历年间曾多次重修。现场粗考这一重修于明代的寺庙遗址,南北长约百余米,东西宽约五十米,就其地理位置而言,可称为盘山东麓首座名刹。北宋书画大家米芾的后人、明代书画名家米万钟写的《重修报恩寺碑记》,更让该寺借“名人之传”扬名。“报恩胜境”也被收入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盘山三百景》一书。

因历代战火之故,报恩寺主体建筑早年被毁。新中国建立初期,村里在靠北主大殿遗址的基础上,先辟建为学校,再改建为民居。米万钟题写《重修报恩寺碑记》的残碑断石,也被当作“建材”垒进了房基中。墙基边缘外露的少量碑文为楷书,碑体为汉白玉石质,碑厚约二十厘米。而前殿作为幸存的明代建筑,单独围建为四合院得以保存,成为至今可见的面积缩减后的“主殿”。

在地方相关史志上,对报恩寺始建年代和寺名解释不见记载,那么寺名“报恩”是怎么来的呢?后经查寻各地史料得知,“报恩”原为北宋年间一位名僧,家住湖北随州大洪山一带。宋熙宁九年时,未入佛门的报恩进京赶考,以奏献“方略”得到朝廷重视走入仕途,被调任北都太原为官。从政后感叹为官不能了悟人生,希能以修学佛法的功德报答“君亲之恩”。于是“请朝为僧”,遂被宋神宗准许,并赐法号“报恩”。

也许是受到“皇封”的缘故,自此,除随州当地始建有报恩寺外,之后各地也多有报恩寺分布。于是,便有了盘山东麓塔院村的报恩寺。但据村人另传,此寺在唐代便有。说是贞观年间,李世民东征过此夜宿,梦有“真人”护佑,便建此庙。历史久远,不置可否。不过,也含有“报恩”之意。不管咋说,从皇家庙堂,到草根民间,“报恩”二字,含意普世。除去君臣之间的权力依附性“报恩”另议外,人与人之间,感谢恩情,人与自然世界之间,敬重天地,都应存有“报恩”的理念。

关键词: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