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李桂,为人豪爽,在京城的一家当铺做掌柜的,一年收入三百金。
李桂很慷慨,马上给了他一百金,说:“先用这些做做看,如果成功了,我们可以合伙一起做。”
就是这么口头一句话,也没有写借条,也没有第三人知道。
当铺东家派人叫来李桂儿子,给了一些钱,把李桂的灵柩带回山西老家。当时赵友福刚买了一批货,去了外地,返回之后,才知道李桂死了,哭的是很伤心。
但孤儿寡母生活依然艰难,吃不饱穿不暖,亲戚朋友都劝她,让儿子出去闯一闯,找了一个黄道吉日。
刚好有人去京城,于是结伴上路,李桂儿子先是找到当铺东家,自己父亲生前在这里做事,希望东家也能收留自己。
“我告诉你呀,你父亲有一个朋友,名叫赵友福,他和你父亲关系很好,现在他发财了,特别有钱,事业做得很大,你去找他,他能给你一碗饭。”
赵友福听说李桂儿子来了,盛情款待,说:“如果没有你父亲,就没有今天的我,我也多方打听,就是一直没有找到你,今天既然来了,就留下来,这也是咱们的缘分。”
李文武想着自己要多学习经验,给不给钱也无所谓,做事认真,勤勤恳恳,忙里忙外。
有一天找到李文武,说:“你也十七八岁了,可以成家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时候考虑婚姻大事了。我这里有几个小姑娘很漂亮,你喜欢那一个?”
赵友福:“慢慢来吧,你现在帮我查查账本,进多少,出多少,还有多少存货,都要逐一记仔细。”
过了几天,赵友福查验货物,以及现有的存款,一共是六万两黄金。
赵友福:“我和你对半分,一人三万两黄金。”
李文武有些吃惊,“伯父说笑了,小侄住在伯父家好几年,伯父包吃包住,不要一分钱,我已经很感激了,况且我还是学徒,是没有劳金的,即使伯父疼爱我,最多一年也就十贯钱而已,哪里有这么多?伯父又有好几个孩子,也不是没有继承人,我是万万不能收下的。”
赵友福:“你不要说了,我自有安排。”
于是摆了一大桌酒菜,还邀请了推荐李文武的当铺东家,乡绅,家族的长辈,当然李文武也坐在里面。
三杯酒下肚,赵友福对众人说:“以前,我在京城流浪,穷困潦倒,大家都还记得吧。李桂大哥虽然和我是老乡,但也只是一面之缘。我就一句话,就给了我三百金,也没有写字据,人家就是这么信任我。我就是靠这三百金发家致富,但李桂大哥已经死了。”
说着眼中噙满泪水,擦掉眼泪,继续说:“当时李桂大哥说过要合伙,既然他说了,那么我赚的钱就应该对半分,我见到大侄子文武的时候,就想这么做的,但是担心他年轻不懂事,拿了钱会被骗,或者挥霍学坏。我通过观察发现,大侄子做事勤俭持家,有分寸,所以我知道报答李大哥的时候到了。”
众人看着李文武,说:“赵员外宅心仁厚,你有福气了。穷小子马上变成大富豪了,我们也要祝贺一下。”
李文武说:“诸位叔叔伯伯且慢,请听小侄说一句,赵伯父所说的不过是一面之词,又没有字据,赵伯父是大好人,大善人,虽然我年轻,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我爹借给赵伯父三百金,即便按照利息,两百钱足够了,再多就是不义之财,我不能要。”
赵友福笑了笑,让仆人搬出三万金,说:“今天全都给你,我也就没有牵挂了,你想做什么都随你。”
李文武之取走了当初的三百金本钱,离开了。
赵友福一看这不是事呀,马上报官,一定要找到李文武。
太守听说事情经过,难以置信,贴出告示,第二日叫来李文武,明确这三万金就是他的。
李文武:“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没有比其他人多做了什么,没有付出却得到这么多钱,突然暴富不是好事,所以我不能要。”
太守:“年轻人想多了,赵友福找了你这么多年,看着你长大的,又不会害你,他也是要报恩。现在私塾破烂不堪,你去修建一下,也是一件功德。”
同时又给了赵友福一块牌匾,写着“重义轻财”。
人们都说:一般人因为分家不均,还要打官司,从来没听说给钱不要的,还要让官府找人的。
想不到小老百姓,竟然也有这样的气节和胸襟。
雍正六年的时候,河南崔氏,有一日捡到一百七十两银子,找到丢钱的,是一个山西人,山西人给他一百两酬谢,但崔氏谢绝了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