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利用光子,或是用光传递能量,如激光手术、焊接等;或是用光传输信息并进行信息存储和计算,如光纤网络、光子芯片、智能驾驶等。陕西早在光子产业掀起高速增长浪潮之前,就已在光子利用技术领域有深厚的积累,其中高折射率硅光芯片、VCSEL激光器、光栅耦合器和微纳光波导等技术研发和应用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陕西发展光子产业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光子利用技术及其产品方面的积累。有的科研院所、企业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在这个领域深耕。”西安和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其光电)董事长张文松说。
陕西省科学院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以下简称西安光机所)和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等省内光子技术优势创新单位共同组建陕西省光子产业创新联合体。西安市成立创新联合体技术集成攻关专项,加速攻克亟待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追光计划”另一牵头实施单位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按照计划,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支撑,构建光子产业创新团队;牵头建设陕西省光子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及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推进建设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为高速成长的创新主体提供特色研发中试、检验检测等服务。
产学研用通道有效打通,光子集成、先进激光与光子制造、光子传感领域20余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科研项目成果加速落地转化。炬光科技发布高功率半导体激光侧泵模块新产品,核心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莱特光电自主研发发光层Red Prime材料,被工信部认定为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和其光电跻身全球知名的变压器绕组光纤温控系统供应商……
“以前这个领域的企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不多。但是这两年,频频出现产值实现十几亿元的企业。对于科技类企业来说,产值规模实现这样的增长并不容易。”张文松说。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角”。陕西在发布“追光计划”时,全省已有100余家光子技术企业。和其光电是其中之一。
成立于2011年的和其光电,是西安光机所孵化的一家高科技公司。参与、见证陕西光子产业发展的10多年时间里,和其光电自主创新研发和量产的变压器绕组温控及半导体制造业红外测温系列产品,不仅实现国产化替代,而且出口至40多个国家。“7月,我们研发的半导体制造业红外测温新产品实现量产。”张文松说,“今年上半年,我们公司的产值同比增长60%,预计到今年底,将增长100%。”
据介绍,陕西光子技术企业已增加至300余家,初步形成光子产业生态体系。其中,飞秒光电、立德红外等11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西安导引科技、西安立芯光电等13家企业被认定为陕西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科微精、奇芯光电、中科华芯等11家企业获批2022年陕西省“瞪羚”企业;炬光科技、莱特光电相继在科创板上市,源杰半导体成功进入A股市场,中科微精、博瑞集信、奇芯光电踏上上市之路。
龙头舞动,带动龙身。多家光子技术企业投资建设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广项目相继落地,陕西光子产业链加速延链、补链、强链。唐晶量子筹划建设化合物半导体外延片研发生产项目,可解决国内光子产业链外延片研发生产关键技术难题;中科立德筹建红外智能光电研发产业化基地项目,将打造国内首个智能化特种精密红外光学镜头批量生产线;源杰半导体投资建设集光电通讯半导体芯片和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生产基地,将弥补我国高速率光芯片缺失现状……
陕西“追光计划”的核心就是通过全链条布局,加速“两链”融合,打造由上游材料与芯片、中游器件与模组、下游设备与系统构成的完整光子产业链,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米磊认为,两年多来,陕西光子技术企业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供应链关系,尤其是在光子产业链上游,已基本形成集群化发展。但陕西光子技术企业及其生产的产品集中在产业链上游,且产品主要销往东南沿海地区,光子产业总产值增长不快。“这与陕西经济结构相关,也与产业链发展水平相关。”米磊说。
放眼全国光子产业版图,不管是堪称老牌光子产业重镇的武汉,还是国内光子产业链条较全的苏州,无不是全产业链布局“追光”。陕西虽然起步较早、具有先发优势,但目前光子产业与北上广深以及武汉、成都等城市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要在这场同台竞技中实现领先,陕西还需加劲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