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香港故事︱香港雀笼技艺:守护者觅得新传人

频道:欧美电视剧 日期: 来源

在九龙太子花墟附近,有一个以中式庭院设计的雀鸟花园。走入花园高低有致的树荫里,首先听到的是阵阵鸟鸣,映入眼帘的则是摆放着许多雀笼的小径。来到尽头,身着灰色背心的老人戴着老花镜,正不疾不徐地为竹丝雀笼刷漆。

“我读书的时候就很喜欢做手工,雀笼也是最具有艺术感的手工艺品之一。”谈到为何入行,陈乐财娓娓道来。20世纪50年代,香港提笼养鸟的风潮尚未流行,学习制作雀笼更是“冷门”,更多人会选择剪发、木工等手艺。

陈乐财坦言,虽然当时年龄小,但是看到精美的雀笼挂在高处,感觉心里痒痒的。“当时我蹦出一个念头:如果有一天制作雀笼的师傅退休了怎么办?谁来继承这门手艺?想到这里,我坚定地选择了学习制作雀笼。”陈乐财笑着说。

雀笼是竹器和木工的结合,依靠的是竹、刀、漆和“一双手”,雀笼师傅更要做到“手中有竹,心中有数”,才能为雀鸟缔造新天地。

制作一个普通的雀笼最少要用上48支竹丝,每一根竹丝都要经过精雕细琢,做到均匀对称。其后,再将竹子用煤油灯加温,形成适合造笼的弧度,之后逐条穿过雀笼底部笼圈上的小洞。笼底、笼脚的花纹则需要找专业的师傅雕刻,实现“笼上生花”。因此,完成一个周正、扎实、通透的雀笼,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年。

陈乐财曾为自己的爱鸟花费近两年时间制作雀笼,谈起这款雀笼时他笑意盈盈。“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陈乐财说,一般的雀笼只有一层,但考虑到它喜欢跳跃的习性,所以在设计时增加了一层“小阁楼”,让它生活的空间更大。

近年来,惜雀之人在茶楼品茗赏鸟已难得一见,雀笼制造工艺也逐渐式微。进入耄耋之年的陈乐财,依然坚持每天营业,现在仍有不少熟客、旧雀友找他修理雀笼,他的工作重心也从制作雀笼变成维修雀笼。

竹丝破烂或者是掉漆,每个损坏的雀笼各不相同。在修复过程中,陈乐财首先会研究造笼师傅的手艺,自己再模仿其工艺后进行修复。修复过程中,他可以看到不同师傅的制笼风格,学习同行的优点。“如果一味按照自己的风格修缮,那么雀笼将失去美感。”陈乐财说。

2014年,雀笼制作技艺被纳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的“传统手工艺”类别。奇巧的雀笼制作技艺,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慕名来学习。陈乐财说,做笼需要耐心和定力,自己学到很多技巧,如果后继无人,那这门手艺就会消失,只要有人愿意坚持学习,一定倾囊相授。

“身边很多人都觉得雀笼是父辈甚至是爷爷辈才会感兴趣的东西,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制作。”何嘉露说,真正开始学习之后,切实体会每一道工序,看到一个雀笼从无到有,这种成就感是无法比拟的。

设计师郭达麟也是陈乐财的徒弟之一。他偶然接触雀笼制作后,意识到自己需要进一步探索这门技艺背后的美妙。他从头开始学起,从如何选择合适的配饰与雀笼相应,再进阶到磨刀、拉丝等技巧。

对于这几位徒弟来说,除了要克服技术上的困难,还有“心理关”。何嘉露坦言,他们都有自己的主业,在学习时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并不容易。对此,陈乐财在收徒前会让他们先观察制作流程一段时间,确认他们是否有恒心与耐心坚持学习,之后再学习技巧。

关键词: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