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游戏IP和电影票房30年的“摩擦”

频道:科幻电视剧 日期: 来源

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游戏和电影行业的人士,总结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游戏围绕玩家或玩家所扮演的人物展开,因此游戏的剧情是为了加强玩家的体验与代入感,而电影则是讲述故事主角的剧情,这相比小说、漫画等其他类型IP,改编难度大幅增加;二是游戏改编电影需要去平衡游戏玩家与路人观众的关系;三是游戏IP改编电影往往会受到预算限制,尤其是许多游戏改编电影大多是动作、枪战、科幻、魔幻等类型,需要很高的投入成本,而鉴于此前三十多年游戏改编电影大多失败的历史教训,许多电影公司和游戏公司自身也会谨慎投资,但这反而会让这类电影陷入恶性循环。

在第一阶段中,《生化危机》无疑是典型代表。整个系列的6部电影累计票房约12亿美元,也是截至目前游戏改编电影最长寿的电影系列。但是6部电影的口碑却每况愈下,从首部的豆瓣8.1分一路下滑至第六部《生化危机:终章》的6.5分,这意味着该系列电影在路人大众心中的认可度逐渐降低。而在《生化危机》游戏玩家眼中,电影除了套用游戏中的“丧尸”等概念外,与游戏几乎已无任何关联,甚至整个系列电影的主角爱丽丝都从未出现在任何一版的《生化危机》游戏中。在票房方面,第四部电影在2010年上映时斩获2.96亿美元的票房,此后的两部基本原地踏步,而票房回报比最高时也仅有3.6倍,按照“票房等于三倍成本才能回本”(即票房回报比至少要达到3∶1)的行业规律,《生化危机》系列电影的整体商业表现也乏善可陈。

在《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之前,排名游戏改编电影票房第一的《魔兽》则是由游戏开发商掌握话语权。2006年暴雪将《魔兽》改编权出售给传奇影业,原定曾执导过“蜘蛛侠三部曲”的山姆·雷米担任导演,编剧则是罗伯特·罗达。据多家外媒报道,对于故事初稿,片方传奇影业很满意,但暴雪并不满意原剧本中单纯的正邪对立设定,要求编剧重写,重写过程中在暴雪的要求下又换掉了导演和编剧。经过十年的周折,《魔兽》终于在2016年6月上映。但该片上映后在海外遭遇恶评,Metacritic评分32分,烂番茄新鲜度只有27%。导演邓肯·琼斯事后表示,电影在拍摄过程中被人掣肘太多。最终1.6亿美元成本的《魔兽》仅换回全球4.39亿美元的票房,勉强达到盈亏线。不过,该片在中国内地拿下了14.68亿元的票房,豆瓣评分达到了7.7分。

早在1992年,日本游戏公司卡普空将游戏《街头霸王2》的电影改编权出售给环球影业,预算为3500万美元,且前者在影片的整个过程中占据更多的话语权。卡普空希望找一个大明星出演古烈一角,最终敲定了好莱坞男星尚格·云顿,拜森的扮演者则是劳尔·朱力亚。但糟糕的是,卡普空公司要求《街头霸王2》的出场人物多达16个,且在100分钟的影片里,显然无法保证16个角色全部出场且有相当的戏份,必须做出取舍,最终导致影片的预算成本中有相当一部分被用来支付演员的片酬,真正花在制作上的钱变少,拍摄前的武术训练也因为资金紧张被取消。最终影片在1994年上映后,票房为9934万美元,刚刚回本,IMDb评分却仅有3.8。

艺恩数据指出,游戏IP具有极强的商业吸金价值。随着技术的革新,以及游戏和电影进一步发展,游戏和电影更加紧密地互相学习和融合。相比游戏行业,电影行业的平均薪酬和变现能力明显处于下游,这也导致电影特效公司、动画公司的骨干力量,都逐渐被游戏公司挖走。可以说,游戏公司拥有电影行业可望而不可即的市值与变现能力。而目前很多游戏公司开始布局电影,并不是单纯为了开辟另一个赛道赚观众的电影票钱,而是为了更好地卖自家游戏以及提升其品牌价值。如国内的《崩坏3》《阴阳师》《王者荣耀》甚至国外的《赛博朋克2077》都是拍摄一些CG、真人短片,在丰富游戏世界观的同时,也能在互联网平台上更广泛地传播,向潜在的玩家传播游戏。而院线电影,则是游戏广告的终极大招。对于不少游戏来说,电影也能够让游戏长期富有生命力,促进IP的增值,持续丰富游戏世界内涵。

关键词:星球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