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怎样避免寓言创作“似曾相识”

频道:欧美电影 日期: 来源

在寓言创作实践中,常常会发生“撞车现象”。你写出的寓言与别人的寓言“似曾相识”。也就是说,你的寓言重复了他人的寓言。

这种现象的发生,常常反映在创作刚刚起步的新手身上。就像学习书法,开始先要临摹,拄着人家的拐棍走路。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并不是每个寓言作者一开始都会这样。

我发表的第一篇寓言,完全是灵感袭来,一蹴而就。但是,写着写着,发表了几篇,十几篇,几十篇以后就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了。于是就到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或现代的寓言名作中去寻找灵感,其实这时候,你的创作就落入了陷阱。我举一个具体例子:记得《伊索寓言》中的《蝙蝠和鼠狼》吧,故事是这样的:一只蝙蝠落到地上来,被一只鼠狼捉住了,蝙蝠哀求饶命。鼠狼不允许,说他自己最爱和鸟类做仇敌。蝙蝠证明自己并不是鸟,只是老鼠,因此鼠狼放了他。不久这蝙蝠又跌到地上来,被另一只鼠狼捉住,他同样哀求饶命。那鼠狼说他自己最恨老鼠,蝙蝠证明自己不是老鼠,是一只蝙蝠。因此,他第二次又逃脱危险。读过这篇寓言之后,我的创作“灵感”随之显现,一篇名为《乌龟》的寓言,很快就在一家刊物发表了。故事大意是:一只偷懒耍滑的乌龟,看到百兽奖励大会发奖,他便以陆地动物的身份上台领奖,当有人质疑他是水中动物时,被他举起四只爪子一口否认:“别看我四条短腿,与兔子赛跑,还得过冠军哩!”可是,当他回到水里,遇到水族动物发奖时,他又以水族动物的身份领了一份奖品。得好处时,乌龟的脑袋削个尖往前上,可是当鱼蟹们要他参加劳动时,他却借口说,他是陆地动物,于是他又跑到岸上。而陆地动物要他参加劳动时,他又借口是水族动物,跑到水里。最后,无论是水里还是陆地,两方的动物们都驱赶他,弄得他不得安生。

我的这篇《乌龟》表面上看,与伊索的《蝙蝠和鼠狼》没有什么相同之处,伊索写的是蝙蝠,而我写的是乌龟;伊索的这篇寓言一百多字,而我的这篇寓言六百多字,且一波三折,内容也要比伊索的丰满一些。但两篇寓言的套路却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蝙蝠,还是乌龟,都是借助动物习性和体貌上的似是而非来说事。今人和古人的作品撞车,总会有一方受损最重。伊索的那辆“车”已经停在那两千多年了,我不知轻重地非要往上撞,受损最重的一定是我。除非我的名望超过伊索,那样的话,完好的天平才会朝向我的一方倾斜。我的名望能超过伊索吗?至少现在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将来能够超过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既然这样,干脆就不要再到名人名篇那里去寻找创作灵感。

古今中外,一切既有的名篇名作,都是过去那个时代、那个时期或是那个时段的精品。那些名家大家的作品,让我们能够感知到寓言文学已有的高度。我们可以尽情地欣赏和观摩,最大限度地吸收其营养。通过阅读和欣赏铸牢创作的基石。但万万不可以照葫芦画瓢。特别是已经在寓言文学这条道路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作者,一定不要到书本里去寻找创作的灵感。被过去那些已有的创作套路套牢自己,如何发挥个体的创作才能呢?

说到底,怎样才能避免寓言创作的撞车现象发生呢?除了多看多读别人的作品之外,出路还有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到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灵感。现实总是鲜活的,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大量的与以往不同的东西。就看你有没有独到的眼光,现实生活中,适合寓言创作的素材,可以说俯拾皆是。只要在现实生活中行走,就会接触到人。我发现人群中,有的人虽然一大把年纪,却不懂得与人互动交流,于是便创作了如下这篇寓言:

常年住在屋檐下的麻雀,见到新来的燕子,也在同一个屋檐下筑巢,心里十分高兴。她热情地同燕子搭话问好,欢迎燕子来做她的邻居。

燕子感受到了麻雀的热情,很礼貌地对麻雀说:“我新来乍到,还请您今后多多……”还没等“关照”两个字说出口,麻雀就打断了燕子的话,问了燕子一大堆问题:“你打算住多久?”“你有兄弟姐妹吗?”“你在南方看到大海了吗?”燕子正要一一回答她的问话,麻雀好像忽然又对这些话题不感兴趣了。她把话锋一转,突然又对燕子讲起了北方冬季的物象气候:“这里冬天一片光秃和寂寥,西北风嗖嗖地刮,冷到骨子里……”

麻雀滔滔不绝,丝毫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燕子只好耐心地听着。等到麻雀把话停下来,燕子刚要开口回应几句的时候,麻雀却“嗖”地一下飞走了。

后来,燕子多次尝试与麻雀沟通交流,但得到的结果都和最初一样。因此,燕子慢慢地也不愿与麻雀唠嗑了。虽然同住一个屋檐下,但燕子每当遇到麻雀,也只是点个头,打个招呼而已。

燕子的冷淡让麻雀很不自在,她逢人便说:“燕子性格孤僻,不爱说话,不愿与人沟通交流,是个死脑筋……”

其实,熟悉麻雀的人,心里都明白:麻雀从不倾听对方的心声,随意打断对方的话,把她的话硬生生地灌到对方的耳朵之后,随后就把心门一关,走了。这种交流方式,有谁能够接受得了呢?

这篇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寓言,虽不算出彩,但与他人作品撞车的几率是不是会大大降低呢?

关键词:似曾不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