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蛇 2:青蛇劫起》到《新神榜:哪吒重生》《新神榜:杨戬》,追光动画的剧本一直被外界诟病,如今追光新作《长安三万里》又被冠以 " 口碑两极分化 " 的评价。
争议固然存在,但上升不到两极分化的程度。《长安三万里》无疑是追光迄今为止叙事水准最高的院线电影,也无愧 " 新文化 " 系列开篇之作之名。
《长安三万里》身上 " 历史片 " 与 " 史诗电影 " 两大标签,代表着追光的 " 浪漫主义 ",但无论是历史片还是史诗电影,都不是市场当下的主流。因此,外界一度担忧追光败于电影市场的 " 现实主义 ",难越票房这道关山。
上映 10 日后,忧心追光难回本的观众心终于可以落地,因为真正的现实主义是 " 好内容自会找到出路 "。影片上映前外界对总票房的预测为四五亿左右,如今已然上升到 14 亿,显然,观众已经给出了选择与评判。
最近关于《长安三万里》的讨论中," 口碑为何两极分化 " 被频频提及,对于这一问题,镜象娱乐的看法是 " 先问是不是 "。
影片豆瓣开分为 8 分,如今在 15 万人打分的基数下涨到了 8.2 分,同时猫眼上,影片在 12 万人打分的基数下拿到 9.4 分。一个代表着较为深度的影迷群体,一个代表着更泛化的观影群体,合起来便是 " 大众审美 "。双平台数据,证明了《长安三万里》的质量与水准。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在豆瓣上的四五星好评占比 77.4%,而猫眼则为 95%,这是正向口碑呈压倒性态势的体现。口碑真正两极分化的影片,数据走势上四五星评价与二三星评价占比是接近持平的,追光上一部作品《新神榜:杨戬》就是典型案例。
也就是说,《长安三万里》虽面临争议,但并不是一部口碑两极分化的电影,事实上,口碑优势已经成为影片票房转化的关键动力。
灯塔专业版显示,映前媒体对《长安三万里》的票房预测在 4 亿到 5.5 亿区间,基于追光以往影片的票房表现、对剧本质量和时长的担忧、对历史题材的审慎,这一映前预测是合理的。但如今,《长安三万里》上映 10 天票房已经超过 7 亿。
目前来看,影片后续票房涨势值得期待。14 日上映的《碟中谍 7:致命清算(上)》映前媒体预测票房为六七亿左右,但首日票房表现不佳,如今排片占比已然下滑,最终票房能否破 5 亿仍是未知,在此背景下,《长安三万里》迈入 10 亿俱乐部只是时间问题,至于过 10 亿后能走多远,便要看之后上映的《封神第一部》和《超能一家人》的表现了。
猫眼专业版对《长安三万里》总票房预测为 14.67 亿,这一量级,将会刷新追光在大银幕的票房纪录。
摘下动画电影的标签,《长安三万里》本质上是 " 历史片 " 也是 " 史诗电影 ",集齐这两大标签并拿到 10 亿以上票房并非易事。同样聚焦唐代的影片《妖猫传》最终票房 5.3 亿,这还是影片相对弱化了历史元素,更强调奇幻、悬疑等商业化卖点的前提下。当然,相比古代历史片,近现代及当代历史片票房表现一直不错,《八佰》《长津湖》等都是例证。
再看史诗电影,这是一个比古代历史片更落寞的类型,近年来大银幕上映的史诗新作也是寥寥,要找出票房参考,或许还是要看 2021 年重映的经典史诗电影《指环王》,该系列三部影片内地重映票房都停留在 5000 万上下,相比内地重映总票房 3.75 亿的《阿凡达》,逊色了太多。
诚然,《指环王》的古典叙事气息以及它所推崇的英雄主义在当下稍显过时,但影片重映时,舆论中出现的 " 又臭又长 " 差评还是令人震惊," 长 " 无可争议," 臭 " 过于偏激。而 168 分钟的《长安三万里》,也因时长面临着与《指环王》相似的舆论声,即超长流水账电影。影片是否流水账,我们下文再谈。
时长普遍超过人类视觉疲劳极限的史诗电影,某种程度上确实是 " 反生理 " 的,加之短视频的流行导致大众对长内容的耐心普遍下滑,超长影片的商业处境可想而知,这也是华纳宁愿牺牲叙事完整性也要将《正义联盟》压缩在二小时的原因。
但在镜象娱乐看来,有时候行业也需要有反常规的勇气,给自己的文本合适的时长,一如年初的《流浪地球 2》,一如当下的《长安三万里》。
有时,一心只有商业考量不一定是件好事,被华纳 " 阉割 " 的《正义联盟》最终没有成为比肩《复仇者联盟 4》的大爆款,而留在 DC 影迷心中的,是时长 242 分钟的《扎克 · 施奈德版正义联盟》,留给华纳的,只有票房口碑双输的败局。
翻看《长安三万里》的豆瓣短评区,大部分二三星评价几乎都离不开 " 流水账 " 三个字,审美应该求同存异,毕竟观众对内容的评判标准不同,但站在一名普通观众的立场,镜象娱乐也想谈谈自身对此的感受。
影片中,岐王府高适初遇少年杜甫的桥段,在 " 高适献艺 " 一整段戏中删掉也无伤大雅,乍一看,这似乎只为在 " 描绘盛唐诗人画卷 " 的命题下浅浅带出杜甫这一角色,但若将这场戏与安史之乱后由旁白带过的 " 杜甫漂泊蜀中 " 结合起来,便不同了。
少时意气风发、中年不得志、晚年潦倒壮志难酬,合起来勾勒出了杜甫相对完整的人生脉络,让他的故事与大唐 " 由盛转衰 " 的暗线形成了呼应。长久以来,大众更熟悉的是杜甫晚年的形象,在这一强认知下,少时无忧生活富足的杜甫出现在银幕中,才更让人感慨感伤。
以李白和高适为主角的叙事框架下,影片对杜甫的塑造已经是合格之上了。片中对李林甫等角色的塑造同样不单薄,谈及李林甫," 奸臣 " 二字总是如影随形的,《长安三万里》中也是如此,但影片也借助安禄山对李林甫的惧怕,带出了人物的两面性。
《权力的游戏》可以用 73 集的体量讲述维斯特洛大陆七大王国的命运与恩怨情仇,但即便有 " 最长的院线动画电影 " 之名,《长安三万里》也很难在 168 分钟内讲清楚每位盛唐诗人的生平、每首诗背后的故事、唐朝复杂的阶级矛盾与政治关系,以及安史之乱如何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转折点。
面向大众市场的史诗电影必须要有自己的 " 取 " 与 " 舍 ",因此,对于影片在一些配角塑造和支线叙事上的相对扁平,或许还是应该给予适当的包容,将评判的重点放在核心叙事与主题上。
《长安三万里》的主题,是 " 理想 " 二字,导演邹靖表示," 长安 " 象征的是理想,而 " 三万里 " 则是追寻理想的旅途。片中,李白与高适两位主角都在为理想上下求索,都想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但他们的旅途截然不同,更为 " 浪漫主义 " 的李白挣扎于出世与入世之间,而更为 " 现实主义 " 的高适半生艰难,最终大器晚成。
有人说,《长安三万里》对李白的诠释略显负面,也有人说,影片显然更欣赏高适的人生哲学,事实上,高适的经历只是更接近普通人的视角,因此更容易被共情。人生之路与理想追逐之路没有对错与高下之分,它们是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
家境殷实与才华横溢成就了李白的洒脱与傲然,也让他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愈显矛盾和痛苦,但可贵的是,他身上的那份豁达始终在;过早家道中落,加之 " 重振家族荣光 " 的重压抗于肩上,让高适更像一名苦行僧,但难得的是,他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
脱离唐代历史背景,将这个追逐理想的故事置于当代,也是不过时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理想,圣贤都难免无力难免失意难免妥协,又何谈普通人,而在变数与坎坷之中,人应该如何应对如何选择如何自洽,故事中的李白和高适或许能给出参考。
《长安三万里》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找到了理想这个相对微观但具有普适性的切入点,也为自己所讲述的历史史诗定下了现实锚点。从市场化的角度而言,历史片还是较为忌讳曲高和寡,以 " 借古照今 " 的创作手法讲述历史故事,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在知乎 "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你有哪些观影体验想说 " 这一问题下,有回答称 "《长安三万里》在影史上的地位可以比肩《流浪地球 2》",这一结论如果置于舆论之下,或许也是争议颇多,但不可否认,该结论有一定道理。
《流浪地球》系列在影史上的价值更外显也更多维,外显的原因在于《流浪地球》之前,国内科幻电影土壤几近荒芜,这使得影片的横空出世更为惊人,而多维在于它不仅脱离好莱坞叙事模板讲好了一个中式故事,也以一己之力推动了国内电影工业化的前进,毕竟,科幻电影是当之无愧的 " 电影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
《长安三万里》不同,国漫崛起的旗帜飞扬而起后,已经诞生了多部动画电影佳作,在此背景下,高质量内容固然可贵却并不稀有。但深入来看,影片在 " 国漫创作 " 和 " 历史题材创作 " 两个维度上留下的价值,是超过外界想象的。
国漫崛起的盛世之下隐藏着内容同质化的危机,这一问题过去我们已经多次探讨,此前,抛开 " 神话故事 " 后国漫还能立于何地,只有《雄狮少年》给出了答案,而《长安三万里》后,追光也找到了出口,那就是 " 以历史中广为尊崇的人物和经典作品作为创作对象 " 的新文化系列。
国漫寻路难,但诸如《雄狮少年》《长安三万里》等影片正在逐渐拓宽国漫的创作边界,这是一个好兆头。
另一边,《长安三万里》对历史题材带来的最大影响,并不是关于 " 寻找微观切口 " 的方法论,而是继承。古代历史电影远去久矣,诸如《荆轲刺秦王》《赤壁》《英雄》《大明劫》等口碑出圈或热度出圈的历史电影越来越少,更进一步讲,严肃历史题材在整个影视行业都是稀缺品,2007 年《大明王朝 1566》收视惨淡,历史剧就此一蹶不振。
相对严肃的历史题材在娱乐市场的高速发展中逐步边缘化,确实有 " 自然选择 " 的因素在其中,但符合逻辑不代表符合情理。历史片这一特殊类型,不应该败于娱乐市场的 " 进化论 "。
漫威超英电影《尚气与十环传奇》上映后,B 站 UP 主毒舌的南瓜分析影片在国内口碑失利的原因时,找到了一部很特殊的参照影片,来论述 " 西方视角下的中式英雄 " 和 " 东方文化推崇的英雄 " 的不同,影片是 1991 年上映的《黄飞鸿》,一部已经成为不少人童年回忆的老片。
儿时看这部影片,观众最深的印象或许便是 " 黄飞鸿天下无敌 " 了,就像我们对李白的传统印象 " 撑起半个盛唐的天纵奇才 " 一般,但再回看《黄飞鸿》,一代宗师在变革时期,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也曾迷茫也亦无力,就像《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
《黄飞鸿》结尾,清朝官员与黄飞鸿并立船头眺望远方时,前者问道:" 金山?到底世界上有金山吗?" 黄飞鸿回答:" 如果这个世界真有金山的话,这些洋船为什么要来我们的港口呢?也许,我们已经站在金山上了。"
严格来说,《黄飞鸿》属于古装武侠片,但其构建的独特历史背景是真实的,三十多年前的电影中的历史哲思,放在今日仍是深刻且令人警醒的。
《黄飞鸿》成为《尚气》的参照,或许也道出了历史题材不应在 " 自然选择 " 中没落的关键所在。当孩童观看《长安三万里》跟随角色背诗时,历史片的价值是向内的,对过去的回望,将照应着未来。
当《花木兰》《尚气与十环传奇》等 " 有形无神 " 的作品定义中式文化与中式英雄时,历史片的价值是向外的。这关乎的是话语权,也是定义权。
诚然,历史电影在票房上确实面临着严峻挑战,但《长安三万里》的高口碑带动票房体量从四五亿跃升到 14 亿,或多或少都为市场带来了信心。历史片确实不是电影市场的主流,但只要观众认可,是不是主流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