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一周以来,掀起关于古典诗词文化和以李白为首的唐代历史名人的讨论,美轮美奂的国风动画在讲述波澜壮阔的大唐兴衰时代巨变的同时,也将一代代国人再熟悉不过的唐诗赋予了全新的视觉意象。
《长安三万里》开动画类型题材之先河,作为追光动画“新文化”系列产品线的开篇之作,旨在以历史中广为尊崇的闪光人物和经典作品为创作对象,用动画电影形式向当下的年轻观众和家庭观众讲述这些闪光人物的故事,让观众对中国历史和经典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热爱。而这个过往影院前所未见的新题材,也在影院里引发了全新的观影现象。
《长安三万里》中前后共吟诵了48首唐诗,主创们巧妙地将诗词随人物的经历沉浮和心境抒发,配以身临其境的动画,让观者深入理解这些唐诗的背景和情感。尤为“鬼畜”的是,当熟悉的诗句响起的时候,看电影的人,尤其是孩子,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吟诵起来。
在各个社交网络平台上,影院里银幕上下共同背诵古诗,成了独特的观影体验。有的观众为孩子们受到故事中人物感召跟着背诗,更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而感动。与此同时,也能看到不少观众“吐槽”被现场背诗影响观影体验。
这种独特的观影现象与《长安三万里》广泛的受众构成有关。通常一部动画电影,都会有明确的受众年龄段划分,大多数面向亲子合家欢题材的动画偏低幼,并不会吸引成年观众单独或结伴观看,同年龄层形成的共通的观影化学反应,其实是一种喜闻乐见的“磁场”,不少低幼向的动画甚至会专门将“互动性”作为影片的卖点之一大力宣扬和鼓励。即便近年来有一些非低幼向的动画,受众也多集中在青年和成长主题。
而《长安三万里》的片方在接受产业媒体采访时表示,《长安三万里》想做的是覆盖到更多或许还没有动画观影习惯的“受众”。“好比说一些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平时可能不会去看动画电影。”影片168分钟的时长,对于孩子来说,本身也存在了一些让注意力集中的障碍。因此,网络上也有部分声音认为,这并不是一部拍给小孩子看的电影,除了片中密集的文史知识点和绚丽的特效画面,诗词字面意思下所表达的深意,也许需要更多阅历才能品出其中的伤感或通达。也正是因为其中许多段落需要“细品”,一些希望更沉浸式进入影片意境的成年观众才会觉得现场孩子们的背诵成为了一种打扰。
社交网站上,关于耳熟能详的诗词片段的截图和小视频更是常见。影片上映当日,片方就在官微上发布了“文明观影拒绝盗录”的海报,号召观众们将唐风之美在电影院里静静欣赏,但无论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关于影片华彩篇章的屏摄画面依然层出不穷。
每每有公众号大v写出关于屏摄的文章,都有人表示第一次知道原来影院是不可以屏摄的。也有律师科普,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明确规定,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对正在放映的电影进行录音录像,但该法案的释义中亦有进一步解释,本条不适用于影院私人拍照行为,即单张的照片如果非作为商业用途,仅仅作为个人爱好收藏“打卡”行为,在法律上并不会被认定为违法或对作品构成侵权。但大部分影院在入场提示、电影票根、电影开场前播放的提示中,都会说明“观影须知”,明确观众不得拍照、录音录像等。此外,影院中手机屏幕和闪光灯亮起会降低其他观众的观影体验,仓促拍摄的照片也无法还原创作者精心设计的呈现,因此屏摄行为依然是不道德、不被提倡的。
以《长安三万里》最广受好评,也被最多人忍不住屏摄的《将进酒》段落来说,这个李白高喊着“天生我材必用”,与众人乘着仙鹤飞上九天,在星河璀璨中与仙人共饮的段落设计创作颇为用心,导演谢君伟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影片总共两年的制作周期里,《将进酒》这一段落的制作时长就耗时长达一年半之久。段落中绚烂的色彩,卓绝的想象,与配音朗诵者抑扬顿挫的声调,恢弘而不失感伤的音乐,衬起李白的千古名句,而在模糊昏暗的屏摄小片段被搬运至朋友圈,虽然也为影片做了宣传,但效果显然是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