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最火的动画电影,应属《长安三万里》,似乎叫好又叫座——据报道,该片上映一周以来,不仅掀起了关于古典诗词文化的讨论热潮,截至7月14日,其票房也已经突破4亿元,甚至豆瓣评分也高涨至8.2,成为暑期档评分最高的国产院线影片。
电影通过李白、高适两位伟大诗人的人生故事,呈现出盛唐气象,并试图对不朽的唐诗精神进行阐释。影片从视效设计到人物设计,乃至情节设计,均称严谨。尤其片中48首古诗,能用不同手法演绎,实属不易。而这也是《长安三万里》能取得好成绩的关键——讲人生故事加东方画风。
在大众印象中,李白、高适、杜甫、贺知章等都是伟大人物,但人们却很少从常人角度去揣摩、理解他们。实际上,他们都是被现实生活反复毒打的人。
比如李白,一生最高不过翰林待诏,被皇家“倡优蓄之”。高适也是46岁才入仕途,50岁时仍只是没入品秩的书记。杜甫则名义上是检校工部员外郎,从六品,却无实职……在时代疾风中,他们都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正是这样的挫折淬炼了他们,并使之诗篇永恒。
《长安三万里》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度依赖悬疑。电影开篇,是太监监军程元振到高适营中问罪,通过高适的解释,倒叙他与李白的友谊,这是全片的主干框架,精美却无必要。毕竟,这与高李二人的人生故事毫无关系,导致两条线只能硬性抛接。
这个框架虽然为剧情提供了一定的紧张感,但敌军正夜行军靠近,高适却喋喋不休叙旧,有悖常理。他要欺骗的是敌军,不是队友,把三两句能说清的话题拉长,现出斧凿痕迹。
片中只见李白、高适的爱国之情,却未见他们的爱国之能,既无了不得的建议,也不见深刻思想,只靠耍大枪和写诗,怎么被接受?这可能是学习宫崎骏带来的问题。但宫崎骏呈现的多是小人物,用同样的手法来表现李白、高适等人,似乎就成了他们更善于抱怨,没什么大本事。
此外,影片的史实取舍也有争议。《长安三万里》是一部艺术片,不必尽遵史实。因此,电影将历史上负面评价较多的程元振处理成正面人物,有4个儿子的高适竟一生未婚,故事发生时间常被提前和滞后,许多细节穿越到宋代……凡此种种,似乎也不必苛责。
但是,这也直接导致把《长安三万里》的故事放到任何一个时代,只需改换角色名字,也都能成立。这也是因为,宫崎骏的创作常常是非历史的,但对高度重视历史的中国文化来说,宫崎骏的方法就难以匹配了。
这大概是源于上世纪50年代,苏联教育学者来我国旁听语文课时,提出要加强朗诵环节,即充满感情地、身临其境地去朗诵,以此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此后朗诵在我国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陡增,并沿袭至今。
对今天的白话文教学来说,朗诵或有价值,但讲古诗是否也应如此,就值得商榷了。尤其是唐诗,因其有严格的程式,不与现实生活等同,能品味二者落差造成的陌生感,才是修养。
国内不少朗诵艺术家演绎过李白的《将进酒》,现场确实不乏感染力,但也有将其肤浅化之弊,形成了对李白,乃至对唐诗的种种刻板印象。遗憾的是,电影《长安三万里》也延续了语文教学的这一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