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森睡魔祭的起源,学界有很多猜想。既然与传说和宗教无关,那么可能性较大的就是来自山野之间或外来文化。目前比较占主流的说法是,在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入了“七夕祭”这种祭祀形式,迅速与津轻地区早已存在的习俗,如送神、制作人偶、放虫等活动融合在一起。七夕祭本是在农历7月7日晚上将灯笼放入河流或海洋,借此洗净不洁之物,祈祷身体健康,阖家平安。如今,青森睡魔祭的最后一天依然保留着海上巡游的项目,可以从中窥见1000多年前的影子。
睡魔祭的起源虽早,但是正式见于记载是在18世纪初。到了明治时期,地方官吏宣布废止陋习,睡魔祭也消失了近10年。之后青森地区陆续遭遇稻米欠收、金融风波和战争的影响,直到1946年,才重拾睡魔祭的传统,并且将其发展成青森最具魅力的旅游资源。
等到画师将铅笔草稿完成上色,团队就要开始在海边搭建“睡魔小屋”。与此同时,部分人员会准备好脸部、手部、足部以及刀枪剑戟所用配件的龙骨。等到小屋搭好,就开始组装骨架。1955年以前,搭建骨架不用一根钉子和一根线,完全是以竹材相扣而成。骨架搭好后便是装灯源,虽然现在不用蜡烛,但要装上1000多个灯泡,为保证视觉效果,也相当考验技巧。第六步贴纸工序一旦完成,睡魔便有了大概的形状。
接下来的三步是勾墨、涂蜡和上色,是赋予睡魔表情的重要步骤。最后,当几十人协力把睡魔抬到2米高的花车底台上时,新的睡魔就算彻底完成了。睡魔团队的技师多师承名门,青森市自1957年起开始表彰“睡魔名人”,希望能将传统技法代代相传。外来的游客会在体验非同寻常的庆典之后,增加对这方水土和本地民风的了解。
朋友路易斯对笔者说,“你去了,便能感受到与牛同奔的快感,完成一次人生惊险的壮举。”潘普洛纳奔牛节就是人与牛玩刺激、玩心跳、玩智慧的庆典。每年奔牛节结束后官方都有统计出台,统计发现,西班牙本国人基本无伤无亡,原因是西班牙人已经熟悉了公牛的习性、进攻的方向和躲避公牛进攻的技巧。
朋友路易斯是个参与奔牛的狂热分子,每年奔牛节非去不可,路易斯还是位专业摄影师,每年他都能拍出不少高水准、高质量的摄影作品。像路易斯这样对奔牛节如此狂热的人据说在西班牙为数不少,也因如此,潘普洛纳奔牛节才会有人气,才会有上万人参与,潘普洛纳政府每年的GDP和财政收入也会因奔牛节的惊险而大幅提升。
资料显示,奔牛节的起源与西班牙斗牛传统有直接关联。据说当初对潘普洛纳人来说,要将6头高大的公牛从城郊的牛棚赶进城里的斗牛场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于是有胆大人士突发奇想,斗胆跑到公牛前将牛激怒,诱使其冲入斗牛场。后来,这种习俗就演变成了奔牛节。
甚至有婚庆公司开发了一组“奔牛庆新婚”的项目,很多青年男女在潘普洛纳举行婚礼,新郎新娘手持鲜花的背景场面就是狂奔的公牛和人群,婚礼公司策划的祝福词是:婚前、婚后的生活就要像奔牛一样狂奔在幸福满满的大街上,永久保持夫妻间的新鲜感和刺激感。
卡尔加里牛仔节的前身是当地农业协会1886年举办农业博览会时举行的即兴骑术、赛马和赛马车等表演,场地位于距离牛仔公园不远的维多利亚公园。这项活动1899年扩展为“农业及工业博览会”,作为助兴项目的各种牧场竞技表演也受到追捧,逐渐成为博览会吸引人气的招牌。1909年的博览会,当时仅有2.5万人口、还是个农牧业小镇的卡尔加里,7天会展时间内竟吸引了多达10万观众,仅开幕式的牛仔巡行就涌进7万人,轰动一时。这场博览会也被公认为卡尔加里崛起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