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连德博士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奠基人,也是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110年前,他带队前往东北,用不到4个月时间,就扑灭了那次“20世纪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
在那次抗击鼠疫疫情的过程中,伍连德博士发明了一种口罩,被认为是现代N95口罩的前身。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今天,为了纪念他为后世的贡献,3月10日他142岁诞辰当天,谷歌搜索把首页的涂鸦墙换成了伍连德博士的卡通图片。
在伍连德博士的这本自传的第21章,他详细记述了他对传统中医的看法,这一章的章节标题为“中西医的对立”。
伍连德博士记述,在周代(前1046—前256),中国医学就已达到很高的发展程度,特别是在医事组织、卫生学和公共卫生方面。《周礼》中就已将医生分为四类:内科医生、外科医生、营养师和兽医。在孔子、庄子、周公等人的著作中,已经包含有许多健康生活行为的论述。
对于中医的理论基础《内经》(《黄帝内经》)的内容,伍连德博士也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内经》中人体脏器的插图,他也认同英国医学传教士雒魏林的评论:这些都只不过是某些人曾经见过的不完善的体内解剖结果,而且是凭记忆画出的器官草图,并掺杂了按想象填补的那些没有看到的部分,只凭主观想象画出而并不考虑实际如何。
对于脉诊术,他还记录了一种特殊的脉:太素。“可以揭示一个人的命运和财运。”伍连德博士认为,脉诊术是在脉搏记录仪和心电图问世前,关于脉搏的复杂临床表现的记述证据。
伍连德博士认为,虽然古老的中医文献存在着某些带有进步性质的理念,而且某些治疗药物也总是能在现代医师的标准药典中占一席之地,但诸多因素已促成其功效与创新性日渐式微。犹如中世纪的欧洲,对古代信仰的过度尊崇,成了继续进步的绊脚石。
1910—1911年的鼠疫大流行是中西医的第一次公开同台竞技,受西方医学教育的医生在4个月内表现出的效率和勇敢,成功阻止了鼠疫疫情扩散,取得了载入史册的成就。而旧式医生(传统中医)在疫情中束手无策,在东三省的200名著名旧式医生,至少有80人死于感染。
为帮助旧式中医度过困难时期,这次会议也制定了一些计划,包括:由卫生部实施旧医登记,给予执照,许其继续经营;政府设立医事卫生训练处,凡登记之旧医,必须训练补充教育,授以卫生行政上必要之智识;禁止旧医学校开设;禁止登报介绍旧医,禁止非科学医学之宣传。
在中国从事近30年防疫专业和医院管理工作后,1937年,伍连德博士回到马来亚,开办了一间私人诊所,也让他得以与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有了更密切的接触。
“我主要在同胞中行医,令我惊讶的是,尽管教育和物质生活有了改善,但他们对待科学和医学的态度却一如既往。”
伍连德访问过很多旧式中医的家庭和办公室,令他十分不解的是:他们的医学知识是那样有限,而他们的业务却如此兴旺。
伍连德也描述了这些医生行医场景:在接诊病人的单间房屋里,竟有许多孩子跑来跑去,他们的一个或两个妻子也经常来参加会诊。那里根本没有供病人躺卧检查的床榻,总认为切脉诊断即已足够,不管是头痛还是胆结石,一成不变。他们总是表现的很博学,夸夸其谈于寒症热症、元气虚弱等,并据此开出处方。
令伍连德还十分不解的是,对于因患疟疾发热来求诊的患者,那些草药医生很少用奎宁或新的抗疟疾药剂,他们只相信那些难以割舍的古老的解热药,而这些草药只能用来治好轻微的感冒或流感。但这些医生在其它方面又“遥遥领先”,例如用阿司匹林减轻疼痛。伍连德发现,他们的处方药物总是极限剂量,因此认为,不少年老病人发生心力衰竭有可能源于此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