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图像小说之父”集大成之作,180页讲述一条街道百年生死轮回

频道:恐怖电视剧 日期: 来源

“图像小说”在国内还是一个相对比较小众的概念,每次参加图书市集,我们在给读者安利后浪漫的出版物时,都会被反问,你们说的图像小说是什么呀?

解释起来其实比较麻烦,概念总是抽象的。与其给人长篇大论一通解释,不如直接递一本书给他们。而在我们出版的所有图像小说中,没有哪一本比《德罗西大街》更适合作为了解“图像小说”的窗口了。

《德罗西大街》是图像小说的开山之作,它的作者威尔·艾斯纳被称为“图像小说之父”,图像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艾斯纳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德罗西大街》是一部野心勃勃的作品,用文学的手法画漫画,掀起了图形叙事的革命,凡读过的人无不惊叹,原来漫画竟也可以承载如此宏阔的主题!

《德罗西大街》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的美国为背景,用区区180页的篇幅,描绘了1个街区的120年变迁史,而轮番登场的100多个人物串联起20世纪美国万象。

一个街区的传记,素描其在百年内的诞生、成长、死亡与重生。

《德罗西大街》以上个世纪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南布朗克斯的德罗西大街在一百多年里的风风雨雨、兴衰起落。故事聚焦的不是某个人物而是街道本身,作者艾斯纳精心描绘了城市的全景和具体的居民互动。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经济日益繁荣,农场逐渐城镇化,大量国外移民涌入,德罗西大街也迎来了一批批“外来户”;一战更是加剧了这种繁荣,德罗西大街一栋栋老房子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公寓楼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然而大萧条时期很快到来,原先风光的股票经纪人变成了扫雪工,收破烂的拿着自己多年来攒的一大把皱皱巴巴的钞票在大街上买了房成了包租公……

时间不停流逝,但居民的行为却或多或少保持不变。他们自私、冷漠,对新来者盲目排外。小事件导致了巨大的误解,道德上的障碍被轻松越过以获得金钱,老居民搬走,新的人搬进来。战争、社会变革、信仰、移民等彻底改变了这个街区。

全书不停变换人物、时代和邻里关系的视角,将街区居民的众多故事交织在一起,让人们真正了解到城市生活的真相,也促使人们对其进行反思——一个街区或一个文明何时开始衰退?人类可以做什么来对抗这种崩溃?

从稀疏的农场到个人的私宅再到群居的公寓楼直到1990年代中期的住宅区——120多年里有100多个人物登场,彼此并无血脉传承,浓缩于180页中,用2-10页的篇幅讲尽一个人的一生,有些人物甚至不算临时演员,仅出场一次,却完全不会和其他角色混淆。庞杂的情节、人物如何铺排,如何展开,如何提炼,实在是大师手笔,体现了艾斯纳高超的调度力和卓越的洞察力,从中可窥到詹姆斯·米切纳和斯坦贝克的影子。

全书用图像去具现改变街区的无形力量,无情、疏离的视角摒弃了多余的道德评判,将角色藏在时代的皱褶中,宛如滋味丰富的千层脆:街区纵向的过去、现在、未来;街区横向的种族融合、土地兼并、家庭矛盾、宗教信仰;街区内面的居民——士兵、律师、企业家、车夫、建筑师、房东、神父、拳王、小混混、收破烂的、卖酒的、修鞋的……诸多内容浑然一体、熔于一炉。

艾斯纳以笔为刀解剖城市角落,拨动街道神经,触及人与人关系的核心。全书明写虚构街道居住者的人生切片,暗写风云激荡的美国百年沧桑。新旧碰撞、盛衰循环、人们心中的微澜、生命周期。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美国形形色色的俗世人景,一切在瓦解和崩塌,一切也在重生和复苏。

图像小说宇宙的原点,掀起图形叙事的革命,图像小说奠基人的代表作。

《理解漫画》《雕塑家》的作者斯科特·麦克劳德曾说:“艾斯纳的书对我而言,代表着漫画可以达到的高度。这本书不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并非对那个时代的反抗。它位于自己的连续统一体中,在北美书店的书架上耐心等待着其他同类作品的问世。”

《睡魔》作者尼尔·盖曼也是不吝赞美:“他(艾斯纳)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手艺人、梦想家、艺术家。他是一位老师,也是一位创新者。他一开始就遥遥领先,他认为漫画也是一种艺术形式——他是对的。”

威尔·艾斯纳是世界著名的漫画艺术大师,他被尊称为“图像小说之父”,美国漫画界奥斯卡奖“艾斯纳奖”以他的名字命名。他认为自己是 “一个报告生命、死亡、心碎和永无止境挣扎的图像证人”。

1978年,他的代表作《与神的契约》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Graphic Novel(图像小说)”的字样初次被印刷在正式出版物上,从此图像小说拥有了自己的生命,成为和文学艺术并驾齐驱的一种体裁。此后他将这部作品收录进《与神的契约三部曲》(《与神的契约》(1978年)《生命力》(1988年)以及《德罗西大街》(1995年))中,三部作品一脉相承,所有场景都设定在虚构的德罗西大街,根植于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私人经历,讲述真实的美国往事,既是一部令人着迷的普通美国人日常生活的编年史,也是艾斯纳感人之至且深具影响力的文学遗产。

《德罗西大街》是三部曲的压轴作,以一个完整的长篇故事,建筑现代都市与人类关系的图像纪念碑。在这本里他用更大的野心描绘了更宏阔的主题——社会,展现出艾斯纳对故事鞭辟入里的理解和对图像炉火纯青的掌控。

艾斯纳深得“图像+小说”三昧,开启图像小说宇宙,图像叙事形成风格。他开创的图像小说技法与当时流行的美国超级英雄漫画和日本漫画的绘制手法截然不同——他实验性地打破了格的限界,去除了分镜的束缚,整页作画,黑色剪影,将文字和图像紧密编织成新的叙事语言。

画面布局更深思熟虑,像舞台剧的场景转换,能掌握人物所处的空间,却不需要具体的布景,视觉关系更丰盈,自由度更高,阅读更流畅。同时,艾斯纳笔下的线条看似粗糙但非常精细且有力,有林德·沃德和法朗士·麦绥莱勒木版画的味道,速写城市风光和室内陈列时用粗笔,使其恢弘且生动,刻画人物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时用细笔,使其夸张但写实。

在描绘时代长河的巨浪时,更能精心裁选浪花,在纷繁的时间空间中画出锚定点,让人能从细部体味时空变化——画页成为浮世记录的眼睛,台词成为社会观察的笔尖,线条成为情绪心声的收容所——图像的直观形象和小说的深刻广阔高度融合、交相辉映,创建了图像小说独有的多维空间。

区别于各国版本,简中版设计全新外封,正背皆印刷红砖公寓图案,用墙来借喻街道,在窗口安置书中主要角色,更寓意人生戏剧皆在此上演。

封面特选上质象牙纸,纸基扎实耐折,气质与整个文本呼应,哑光感增添内敛复古风味;内文更不惜工本采用140克优质纯质纸,自然肌理,不透页的同时本色柔软,易于翻阅,值得珍藏。

“也许街区也有生命,和人一样,

人的一生,街道的一生,

不过是时代年轮上的轻轻一点。”

历史是千层派也是万人冢,艾斯纳作品里的街区,并非刻板作为农场的对照体,也不单纯只是背景板。人物与街区的关系,不是头遭进城,也不全是蝼蚁哀歌;街灯明明暗暗,汽车来来往往,有阴谋也有真情;街区是他们的摇篮,他们的舞台,他们的坟墓。

关键词:睡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