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相识武汉,是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一个晚上,我们全家从河北省张家口市迁回湖南。那时,我6岁左右。隆冬的寒夜,我蜷缩在父亲的怀抱中熟睡,突然,父亲把我摇醒,大声说:宣宣,快看,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父亲指着窗外一片灯火通明的天地让我看。于是,我在梦境中,记住了一座长江大桥,和“武汉”这个地名。
老天给了我再次品味武汉神韵的机会。我应邀参加华中科技大学的一次培训。眼前那鳞次栉比的高楼,来去匆匆的行人过客,一切似曾相识,竟有恍如隔世之感。时光经年,岁月不居,面对这座似曾相识的城市,我想,是时候好好感受一番这座城市的体温与气息了。
武汉的早晨好似格外早些,5点才过,东方便露出了鱼肚白。我换上跑步鞋,走出别墅区,沿一条绿草茵茵的道路向前走去。此时,天空垂幔,偌大的校园还在朦胧中呓语,似乎还能听见翻身的骨节声响。抬眼望去,眼前一片开阔,清风迎面,空气中似有一张湿润的嘴唇在脸上亲吻,柔柔的,倍感舒爽。令人惊叹的是,学校的占地面积达7000多亩地。
这是一座森林式大学,绿化覆盖率达72%,夹路而立的全是高大苍劲的古树,树荫如盖,青翠欲滴,还有房前屋后的一片片绿篱,一块块藤蔓,处处绿色,充满生机,能听到各种鸟儿唧唧,翅膀的扑棱之声此起彼伏,一群群欢快雀跃、五颜六色的飞鸟随处可见。奇怪的是,它们都不怕人,两只长尾巴鸟就在我眼前秀恩爱,双起双飞,腾空而起,还特意围我绕一圈,卿卿啾啾,好不快活。此时此刻,人与自然,一派和谐。
经过几天的观察,我对华中科技大学的各类道路有个新发现:宽敞的主干道,四通八达、畅通无阻,走到腿抽筋,还没到尽头。而支线小路有所不同,一排排的绿篱把各个建筑间隔开,形成不同的区域空间。有天,我想抄近路走捷径,寻鸟鸣探幽途,越走树愈多草愈深,还有一根根挺拔的修竹,然后一面绿墙横亘眼前,过去不得,只好打马回走。就这样来来回回好几个回合,才明白许多小径都用绿篱修竹或齐腰灌木形成一道又一道屏障。眼巴巴看着前方有房有路有新的天地,就是无法越过,只得返身而归。也许,道路是有玄机吧。人生大道宽且直,但也有藩篱和阻道,有迷局和无奈,虽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但也得辨别是非,懂得人生取舍罢。
武汉的惊奇处,还有光谷。当车停下来,一个宛若巨大喇叭的建筑物出现在我们眼前,这个占地518平方公里、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以她神秘的魅力召唤着我们。
在展览厅,我们随着密集的人群缓缓地移动,讲解员生动的话语介绍配合着实景模式,令人神思渺远,遐想无边。在这个网络四通八达的世界,一切是那么遥不可及,恍恍惚惚,一切又是那么真实,可触可感,血肉交融。光谷的科技成果灿若星辰,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一次次图腾与飞跃,时代巨变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在这里,华中科大的老师还讲了一段趣事,华中科大为鼓励和表彰校友们的特别成就,专设了一个“杰出校友”奖台,2016年授予两位校友,一位是美国一家医院的院长,另一位是张小龙。接到通知后,在美国的医院院长激动万分,第一时间就乘机返回母校;张小龙却在微信中再三推脱,说他离这个荣誉还有差距,还要继续努力才对得起母校;于是校方不得不派了一名曾经教过他的任课教授,亲自到腾讯上门做工作。终于,一年后,张小龙接受了荣誉。
从这神秘笼罩的光谷出来,让人不得不感叹世界的博大,不得不叹服科技精神,也不得不对武汉产生更多的时空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