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公众对房颤的认识,切实提高群众房颤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大医生开讲》直播邀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建华、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欧阳煜、闽侯县南通镇卫生院主治医师毛向成,共同探讨房颤的相关知识,直播也围绕远程心电监测系统,探讨省市镇多级联动。
目前,房颤已成为发病人数排在高血压、冠心病之后的第三位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在 2%-4% 之间,年龄增长是房颤最显著的危险因素。严重的房颤会造成生命危险。
此外,其它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过量饮酒、高脂血症、运动不足、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感染性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等也都是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
毛向成说,房颤的症状多样化,从毫无症状到严重的功能障碍均可出现。据统计,约有25%的患者没有症状,如老年患者的持续性房颤,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如心悸、胸闷及胸前区疼痛、疲乏无力、头晕和黑矇等典型症状。
陈建华补充,有一部分房颤病人没有以上典型的心血管方面症状,首诊可能会因为脑卒中等问题在神经科就诊,也有的是因为合并冠心病、心衰来到心内科检查时才被发现,但实际上他可能已经出现心脏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情况,因此针对房颤病人,医生提倡早发现,早治疗。
陈建华说,对于房颤患者,一般需要做常规心电图,如需进一步检查,则有24小时、72小时及一周的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明确诊断。
但也有遇到病人在一个地方查出房颤,换了一个地方又没有检查出来。此前,欧阳煜就遇到过这样一个病例,病人反复心悸,但通过心电图没有查出房颤。医生就为他植入了皮下心电监测仪,4个月后,果然捕捉到了他为期四个小时的房颤。
毛向成说,所有类型的房颤一般都是需要治疗的,房颤血栓栓塞等危险因素比较多的病人,需要口服药物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对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病人,可选择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另外,还要根据心率的情况选择是否应用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来稳定心率,防止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发生。
毛向成分享了一个闽侯县南通镇卫生院与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合力诊治的病例:一位62岁女性,高血压十余年了,平时服药不规律,不久前,因心慌、心悸去当地卫生所就诊,卫生所医生建议去医院做心电图检查。在闽侯县南通镇卫生院,医生给阿姨背上了远程动态心电监测仪。通过与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医生的联合诊断,阿姨被诊断为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室速等。
“这位病人如果不干预任其发展,就可能发展成室颤,导致心脏停跳!配机时,云端就向医生发出预警,这位病人属于高危人群,这也为医生的下一步治疗提供了依据。”欧阳煜说。
针对这一案例,陈建华发出感慨:“过去,由于缺少专业的心电图阅读和诊断的医师,乡镇卫生院很难独立进行心电图的检查和诊断。如今,AI赋能远程动态心电实时监护系统,基层医生与上级医生联动,可以做出准确诊断,并及时发现危急情况,第一时间干预。这不仅有助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帮助基层医院快速完成对病人的诊断,也让基层病人实现大病不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