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浦中学男篮虽然是小县城的球队,但我们谁也不怕。”回浦中学男篮主教练罗伦,从来不羞于谈野心。“我们每天喊的口号就是争夺全国冠军,这是我们训练唯一的目标。”他告诉记者,球队能夺冠,靠的就是意志力和夺冠的渴望,“我们始终拿冠军当目标,用这个来激励队员,大家拧成一股绳。”罗伦说。
比如,除教练外,球队还专门聘请体能训练师、康复师等,作为球队的后勤保障。更关键的,是逐渐形成了以本土球员为班底、陆续引进省外球员、建立梯队的培养模式。“我们从小学开始选材,初中部每年从定点小学选拔15人,3年后60%的篮球苗子输送到高中部。”李康乐说,这不但打通了篮球人才的升学通道,也初步搭建了金字塔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回浦中学初高中男篮约60人,女篮约40人,形成了较完整的人才梯队。
这样的培养模式保证了球队的下限。在李康乐看来,对回浦中学来说,40多年摸索出的“教体结合”的方式是一条较为合适的路子。“临海的篮球体校并没有形成特别成熟的体系。我们的球队建立在学校的基础上,有了这个机构,可以有效解决团队构建、日常生活以及资金保障等一些事项。”李康乐说。
李康乐觉得,“出路”很重要。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职业篮球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很多人希望的,是通过篮球这个特长,在未来升学中赢得主动权。采访期间,多数学生都告诉记者,暂时不会考虑走职业化的道路,他们有心仪的大学,希望考上目标的学校,未来找一份不错的工作。记者还曾在回浦中学采访一位前来试训的学生和学生家长,家长明确表示,不希望孩子过早脱离学校的环境。
“现在招生政策变了,对文化课的要求很高。”李康乐说,平时球队训练不会占用上课时间,目的就在于让球员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幸运的是,在决赛当天,回浦中学男篮的8名高三学生全部通过了心仪大学的高水平运动员测试。其中,淡厚然被清华大学签下,接下来他将赴塞尔维亚与中国男篮二队(U19国青男篮)会合,备战6月24日开打的世青赛。未来,他还希望通过大学生篮球联赛参加CBA选秀,成为一名职业球员。张浩博和兰皓翔去了厦门大学,其他学生也收到湖南工业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学校的录取通知。
走在临海的街头,很容易被这里的篮球氛围所感染。比如,从临海高铁站下车,出口处最显眼的位置悬挂的就是回浦中学夺冠的合影。临海的大街小巷,很多有大屏幕的地方播放的是回浦中学夺冠的视频。很多人都在谈论篮球,从高铁站工作人员到出租车司机,或是小卖部老板,只要提起篮球,他们都会兴奋地跟你聊上几句。5月16日,回浦中学男篮夺冠凯旋,临海全城相迎,用花车巡游的最高礼仪来欢迎归来的小英雄们。
在回浦中学,篮球氛围更加浓厚。篮球是这所学校最热门的选修课,校园篮球场上常常人声鼎沸,不少同学都会在课间和午休时间打篮球。球员的训练时间,常有学生围观。在很多球员的眼中,这样的激励是一种正向循环。“训练和比赛都更投入了,不能对不起观众。”有球员告诉记者,站在赛场上是他们最自信的时候,他们希望延续回浦篮球的荣耀,也为自己找到更好的出路。
回浦中学篮球队员平均每周训练时间约为20小时,相比每周30小时以上训练时间的职业运动员有较大差距,但在浙江省各学校间排名前列。曾经有人将一场高中联赛的比赛片段放在专业的篮球论坛上,当看到这些十几岁的孩子熟练地打起“电梯门”等各种战术时,很多球迷感到惊讶。但对罗伦和他的球员来说,这更多是训练的日常。在14日的决赛赛场上,比赛最后时刻,回浦中学正是通过“手枪”战术打破清华附中的联防体系,一击制胜。
今年决赛当晚,球队队长张浩博意外受伤,下场做了简单的检查和包扎后就再度登场比拼,比赛结束后他双腿抽筋,被队友抬上颁奖台。颁奖仪式上,受伤球员朱柏滔已提前离场,队员们将他的球衣带上了领奖台。夺冠后,球员们将罗伦高高抛起庆祝,在合影时将所有的金牌都挂在了罗伦的脖子上。荣膺MVP(最佳球员)的淡厚然说:“我们不是完美的团队,也不是最强的团队,但我们是最团结的团队。”当他从易建联手中接过MVP的奖杯时,他泣不成声,“奖杯捧在手上很沉,但MVP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回浦中学每一个人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