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7日,母亲冯莉娟的告别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兰厅举行。在告别会上,我代表全家衷心感谢全国政协,为辞世的母亲举办如此高规格的告别会。衷心感谢参加送别会的各位领导和亲朋好友,衷心感谢为母亲送别会赠送花圈和挽联的团体和个人! 在母亲的送别会上,我们选择了一首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民歌《茉莉花》,因为这首歌是妈妈生前最喜欢的一首歌……
我的母亲冯莉娟1924年农历2月26日出生在湖北省衡阳县西渡镇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其父是忠厚淳朴的农民,也兼管理家族的祠堂。她的大伯知书达理,开设了一所私塾。我的母亲性格开朗,喜爱学习,从小就在大伯的私塾里读书。大伯的女儿和母亲非常要好,后嫁到县城里,每次回乡探亲回来的时候,经常和母亲谈起“外面的世界”。母亲受到她的影响,也希望一定要走出山村。
婚后不久,郑庭笈所在的部队被整编到第五军第二〇〇师,作为先头部队开往缅甸。在举世闻名的同古保卫战中,郑庭笈作为第二〇〇师步兵指挥官兼该师五九八团团长负责同古保卫战的前线指挥,率部击溃了数倍于我的日军的猛烈攻击,坚守阵地12天。收到撤军命令后,在郑庭笈的精心布置下,部队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于深夜悄然渡河,全员(包括所有伤病员)均得以安全撤退。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郑庭笈已经殉国,母亲冯莉娟却拒绝接受阵亡通知书及抚恤金,她说:“我觉得他就是没死!就算死了,我也得见到他的部队,见到他的尸首!”随后便义无反顾地开启了艰苦的寻夫之旅。一路上,她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多方打听无果,就在绝望之际,竟然在云南玉溪街头与丈夫的指挥车不期而遇。他们夫妻二人得以在抗日战争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重逢。
郑庭笈随远征军回国后,由于赫赫战功,很快晋升为师长,同时兼任昆明飞机场的警备司令。抗战时期,昆明是盟国对中国进行军事援助的一个重要交接点。郑庭笈在任职期间与冯莉娟一起,接触到了国民党战区司令级别高级军官,同时也与当时援助中国的外国军官和部队进行了接触。由于郑庭笈不在抗日的第一线,这段时间他们夫妇生活比较安定,相继生下3个女儿,又于在1947年农历2月19日生下了我。
解放战争中,父亲郑庭笈先后被任命为新编第六军副军长以及四十九军军长,加入了廖耀湘的第九兵团。1948年10月,廖耀湘的第九兵团被东北解放军全歼,兵团司令长官廖耀湘被俘,四十九军军长郑庭笈也随同廖耀湘一起被俘。由于对国民党当局的腐败有一定的了解,在解放军规劝、教育下,郑庭笈发表了电台广播劝降书,他的劝降行动在国民党军高层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1956年5月,父亲郑庭笈被送到北京功德林继续接受改造。为了探望父亲方便,母亲冯莉娟千里迢迢带着5个子女搬到北京。那一年,她还不满30岁。刚开始,一家人没有固定生活来源,生活困难。所幸,她得到了原国民党起义将领郑洞国和黄翔的帮助,她也通过自身努力,学会了中文铅字打字以及制作绢人等多种技艺,做到了自食其力和养家糊口,得到了组织上和街坊邻里交口称赞。为避免“战犯家属身份”影响到子女的前程,父亲和母亲于1957年离婚。
周总理的亲自关心,全国政协相关领导和同志们的精心安排以及父亲的诚意感动了母亲,一段时间的相处后,1962年,他们决定复婚。他们再次举行了婚礼,并包了一顿素饺子,招待了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就这样,经历了聚散离合的我们一家,又重新过上了幸福的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