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在不断的变革中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从古代军事运输补给的渠道,到承担国家税赋功能的漕运体系,再到维系国家政治文化安全的命脉,大运河是政治和历史变迁的晴雨表。从隋唐运河到京杭运河,其空间格局变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铸就历程。大运河作为一项水利工程,也是古人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以及不断改变自然的杰出案例。
丝绸之路则是沿线国家文明交流互鉴、变革创新的代表性遗产。人们在这组路网之间行走,文化和思想不断碰撞、交融,多元共生,共同维护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古波斯帝国的雄伟城址不远处矗立着古希腊的优雅雕塑,孔雀王朝的记功铭刻毗邻着莫卧儿帝国的花园,交河故城层层叠叠的夯土积淀着一次次文明交融的时代印记。丝绸之路告诉人们,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无不是以开放的胸襟接纳变化、适应变化而赓续发展。
人类适应变化、应对变化的智慧,在多项世界文化遗产中都有体现。古人面对自然环境的复杂多变,总结出变化的规律,努力探索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巧妙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美好生活。2000多年前,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都江堰,利用自然地形和水文特点,实现引水、泄洪、排沙的功能,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这一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杭州西湖是利用古潟湖不断营造而成的景观,是利用自然改善人居环境的典范。西湖的自然进化、功能演进及强烈的社会属性,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如果没有一代代人不断探索革新治水方法,就不可能有安宁雅致的西湖十景。主动拥抱变革、大胆创新,才能迎来岁月静好。我们应从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传统智慧中汲取力量,获得经验与启示,更好地应对时代变革所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