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秩序的变革和冲突的加剧,导致文化遗产在战争或恐怖主义事件中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尽管半个多世纪前即有《海牙公约》对战争期间古迹遗址的保护做出约定,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看到大量文化遗产在炮火中损毁。
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对文化遗产的冲击也很大。今年土耳其大地震导致土耳其、叙利亚的许多文明遗迹遭到严重损坏,让我们震撼于天灾的摧毁力量。一些自然灾害并非纯粹的天灾,而是与人类活动有关。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加上此前开发的影响,导致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险些成为濒危世界遗产。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自然灾害呈现愈发频繁的态势,与人类不加节制的碳排放有着密切关联。
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影响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态度。西方国家近年来遇到经济发展和转型的瓶颈,许多历史古城面临保护和发展之间的抉择。威尼斯、布达佩斯、维也纳等世界遗产城市都受到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警告,要求正视过度开发对文化遗产的威胁,英国“利物浦海上商城”甚至被移出《世界遗产名录》。历史城市保护的理念原本诞生于欧洲,然而,在当下欧洲很多地方,经济发展和遗产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美好的理念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当我们看到那些曾经的“模范生”也无力改变困局,对文化遗产在世界变革中的脆弱性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在理解变革给文化遗产带来冲击的同时,我们也要切换视角,看到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变化的结果。当我们的目光扫过《世界遗产名录》时,会发现许多文化遗产是人类回应变革的历史结晶。世界从来就不是稳定不变的,见证变化、记录变化正是文化遗产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