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能不能接受五一放一天不调休”的话题冲上热搜第一。有媒体发起投票,截至发稿前,投能够接受调休的网民占比58%,不能接受调休的占比13%,其中参与投票的人群多为90后。
有网友认为“不如不放,调休很累”。也有网友评论,“还是调休吧,想要去远一点的地方旅游。”但更多网友表示,既想要五天的连续假期,又想不调休。
工龄五年的传媒工作者晓丹(化名)接受调休,她告诉记者,“连续休五天,就能去更远的地方旅游,也有了充足的时间释放上班的压力与焦虑。”
对于“五一”人流量大、景区拥挤的问题,晓丹认为只要不去热门景区就会好一些,可以与人群错峰旅游。她称,自己读六年级时就已经存在调休制了,所以存在也是合理的。
刚研究生毕业踏入社会的花花(化名)则持相反意见,她宁愿只休三天,“反正本质上也只是多放一天假。”她认为调休是一种更加让人疲惫的制度,因为它打乱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也令自己的心理承受了更多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琪延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政府部门对于假期的设置、调整都是有所权衡考虑的,一方面不能假期过多影响正常的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给大家拼凑出更长的假期以便出游或走亲访友。“但这也有它的不合理之处,那就是有可能造成长假或小长假前后出现连续工作超过5天的情况,对劳动者来说就会比较辛苦,所以大家可能会对此有意见。”
对于调休,王琪延表示不是很赞同。王琪延说,对于未来法定假期特别是长假、小长假的休假政策,他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做一下民意调查,听听大家的意见,特别是听听一些学者、研究者的意见再决定如何安排。他提出,法定节假日作为一种立法,应具有稳定性,应该稳定节假日时间,不应该频繁调整一年一变。
清明假期,苦寻休息而无果的打工人突然经历了一场“四天工作制”的试验。不少人发现,#做四休三#带来的快乐何止双倍,以往的劳累、压力统统清零,工作效率仿佛也成倍提升!于是,不少网友感慨,周三休息一天,周一周二的工作更投入,周四周五临近周末也更有盼头,想想就觉得世界都美好了 。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周三休息会打断工作连续性”“还没实现双休,做四休三感觉遥不可及”......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经济结果,到处都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局面,做四休三可成为有效缓解产能过盛的方法之一。”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教授告诉记者,做四休三是一个趋势,可以作为探索。 “目前我国面临产能过剩等问题,做四休三,有效减少产能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刺激消费。使民众能有更多时间来实现生活多样化,如美食、娱乐、旅游等。”苏剑表示,做四休三同时也相当于减少了每个人的劳动供给,能缓解就业压力,变相增加劳动岗位。从长期来看,对于提高大家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存在感提供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