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届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以下简称“成果展”)上,有这样一家独具特色的参展单位。它是航空测控领域的“国家队”,也是国产大飞机的一级供应商,还是机场安全领域的智慧先行者。这家参展单位就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上海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航空工业测控所”)。
在第二届成果展上,航空工业测控所着重展示了“睿达者”(RADAROR)机场安全领域所需的诸多高科技产品,为大中小各类机场安防提供智慧解决方案,一经亮相就得到了诸多业内人士的关注。不少机场从业人员来到航空测控所展区前咨询沟通,洽谈合作意向。
“我们之所以把与机场安防有关的产品统一命名为‘睿达者’,一方面与航空工业测控所拥有的传感器、信号处理等核心技术紧密相关,显示出深厚的安全底蕴和技术传承;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与雷达的英文单词相近,品牌标识度高,有利于市场拓展”。在第二届成果展现场,航空工业测控所工作人员张欣为观众解释“睿达者”的命名由来,而这种传承可以从航空工业测控所展区内最为突出的机场跑道异物探测系统看出。“睿达者”这次带来的3款跑道异物探测系统,分别为分布式、塔架式、移动式。
“航空工业测控所研发的机场跑道异物探测系统,是在航空工业集团创新科技基金的支持下开展的。2009年开始研制塔架式,2013年推出移动式,2018年开始研究分布式跑道异物探测系统”。张欣介绍,虽然3款系统适用于不同等级的机场,有着不同的应用场景,但致力于保障机场安全的理念和技术进步的脉络清晰可循。
张欣介绍,机场跑道异物探测系统的应用能够对FOD(机场跑道异物)实现精准监测、及时识别,有效消除异物给航空器带来的安全隐患,提高机场安全运行系数;能够在不关闭跑道或极短的时间内实现实时、不间断检测,极大提高机场运营能力和运行效率。同时,航空工业测控所通过对FOD数据的深度挖掘,有助于掌握FOD检测和处置的一般规律,为机场飞行区安全管理提供智慧支撑。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航空工业测控所的机场跑道异物探测系统不仅做到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而且在成本上更具竞争力。
作为航空测控技术领域的“国家队”,航空工业测控所的核心技术已经在相关领域应用多年。加之其还承担着国产大飞机C919驾驶舱信息系统、视频监视系统、机载娱乐系统等的研制任务,这些都为推出“睿达者”机场安防系统系列产品提供了坚实保障。
“航空工业测控所综合运用雷达探测和信息通信技术手段分析、整合机场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机场场面、机场低空、机场围界、机场跑道在内的各种安全需求作出智能响应。”张欣告诉记者,“同时,其还将机场运行管理相关重要环节数字化、图形化,在显示终端上通过虚拟重现,真实地反映出机场现实情况,通过获得的安全信息融合集成触发冲突告警、安全警示,实现对机场运行安全的全方位数字化管理。”
以“睿达者”机场智能鸟击防范治理系统为例,该系统集鸟情防范和生态治理于一体,多种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智能鸟防系统通过应用智能视频、物联网和嵌入式AI等新技术,能够在探鸟方面实现鸟类活动情况实时监控和信息上传,在驱鸟方面实现“物联网声波+超声”智能驱鸟设备、智能煤气炮等设备探驱联动,在鸟情分析方面通过可视化鸟情数据、鸟类活动威胁度分析与预警、鸟情数据校验修订及设备远程管理联动等方式实现机场驱鸟策略的科学制定和鸟类活动的有效监测干预,从而将人工经验判断转变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多维度精准预测。与此同时,该系统通过设立鸟情数据云中心,基于大数据、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构建一体化的鸟击防范治理系统,实现智慧、长久、高效的鸟情治理。
被众多机场选中的还有“睿达者”机场围界防入侵报警系统。该系统将雷视融合探测设备与振动光纤结合起来,将主动探测与被动探测融为一体,形成了主被动相结合的围界防入侵综合解决方案。雷视融合探测设备运用星光级成像光学透雾监控相机、24G毫米波雷达、具备多源数据融合精准识别目标功能的嵌入式AI模块等技术,可有效实现基于“雷达+视频”的全天候、全天时检测,而“振动光纤+雷达”的技术应用弥补了视频在低能见度天气下的不足。围界防入侵报警系统利用多种技术手段,能够对靠近围界、翻越围栏以及入侵后的人员行动轨迹进行全程跟踪,自动滤除环境因素干扰,准确探测行人目标。此外,该系统还能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自动检测和报警,可实现无人值守,从而有效提升围界防入侵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在第二届成果展上,航空工业测控所还集中展示了“睿达者”机场特种车防碰撞解决方案、智慧精准装舱系统、低空监视系统等保障机场安全高效运行的系列产品。与此同时,其智慧机场板块的机场综合能源管控系统等模块也一并亮相。
航空工业测控所已经是第二次参加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了。“通过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这一平台,我们结识了很多业内外的朋友,也更直接地掌握行业前沿趋势与最新科技,为我们后续产品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张欣表示,接下来,航空工业测控所将加强与民航业内外同行的交流合作,投入更强大的研发力量,对现有产品进行精细化打磨,以更好地服务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的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机场安防提供更安全、更全面、更智慧的保障。(中国民航报 记者许晓泓)
《智慧民航》导刊正式创刊!在这里读懂民航发展新图景首期推荐 | 憧憬2025 智慧塑造民航发展新未来聚焦智慧民航 | 期待2030 “五个一”目标基本实现聚焦智慧民航 | 展望2035 智慧化融合实现全要素、全流程、全场景覆盖聚焦智慧民航 | 智慧空管:开启高效运行时代聚焦智慧民航 | 一次飞行背后的“智能拼图”智慧赋能 | 四维航迹:精细化管制“黑科技”聚焦智慧民航 | 北京大兴机场数字化转型记智慧赋能 | 智慧空管的未来之路聚焦智慧民航 | “智”飞跃 “治”飞跃智慧赋能 | 鄂州机场少人机坪背后的智慧密码智见•圆桌 | 智慧塑造民航业全新未来智见
• 圆桌 | 以智慧为抓手培育航空物流发展新动能智慧赋能 | 打造数智间隔新范式 共筑智慧空管新未来智见•圆桌 | 数字化转型助力智慧机场建设聚焦智慧民航 | 以“智”取胜——让机场更好建、更好用、更好管智慧赋能 | 生物识别技术:无感出行 步履不停聚焦智慧民航 | “航空5G”为民航运行增速赋能智慧赋能 | 智慧防疫:不掏手机 “码”上就走智见•圆桌 | BIM培育智能制造新动能智慧赋能 | RFID让行李“出行”无忧无虑智见•圆桌 | 云网融合赋能民航数字化建设智慧赋能 | 出行“无纸化” 便利你我他聚焦智慧民航 | A-CDM:无缝信息支撑高效协同智慧赋能 | 旅客出行“心中有数” 行走机场“再不迷路”智见•圆桌 | 数智驱动 推进民航持续高效安全发展智慧赋能 | 大兴机场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有生命”的航站楼聚焦智慧民航 | 民航的“绿色智慧”智慧赋能 | 赣州机场无人导航台 有了“智能千里眼” 运行尽在掌握智见•圆桌 | 智慧引领“人享其行” 构建旅客服务新生态聚焦智慧民航 | 厦航天枢飞行计划系统:“智慧白鹭”自主行天下智慧赋能 | 白云机场ACIS系统让机坪联合运行“所见即所得”聚焦智慧民航 | 融合发展 构筑大空管时代智慧赋能 | 基于卫星的地空通信:万米高空 时刻互联聚焦智慧民航 | 厦门机场:打造数字化运行效能标杆智慧赋能 | 城市空中交通畅想 低空飞行 筑梦未来聚焦智慧民航 | 绿色的机场光伏让天空更蓝智慧赋能 | 东航:数字力量赋能疫情防控聚焦智慧民航 | 激活智慧空管系统的“神经末梢”聚焦智慧民航 | 数字赋能 低碳发展 空中丝路越飞越宽广智慧赋能 | 机器人“体检医生”为机场道面“把脉问诊”智见•圆桌 | 加强资质管理 夯实安全根基智慧赋能 | 广州白云机场:以智慧塑造全新未来聚焦智慧民航 | 无人驾驶航空开启航空新时代智见•圆桌 | 共生互联 赋能智慧化建设智慧赋能 | 智慧跑道:保障机场跑道安全的“智能管家”聚焦智慧民航 | “互联网+货运”的郑州答案智慧赋能 | “5G+AR”用“黑科技”维修飞机时代已来临聚焦智慧民航 | 专访李劲松:以数字化为锚 激发创新新动能智慧赋能 | 民航北京监管局:把脉到“云端”聚焦智慧民航 | 创新驱动 让发展之路更智慧智慧赋能|助航灯光“点亮”智慧机场安全运营新模式智见•圆桌 | 民航CIO论坛:擘画蓝图向未来智慧赋能|鄂州花湖机场:争当智慧机场建设先行者智见•圆桌 | 无人机飞出城市空中交通新航路智慧赋能|昆明机场“蓝绿色”护航安全推出路聚焦智慧民航 | 电子执照飞全球 无障碍通行不再遥远智慧赋能 | GIS赋能智慧机场建设智见•圆桌 | 航食尚品 服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