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资深的影迷可能在两年前就开始关注—— 2021 年,它在平遥电影节大爆发,毫不客气地拿走平遥四项大奖。
它,上映三天还没过 2000 万,评分也落在 8.4(开分一度破 9)。
电影与《流浪地球》的关系,不仅在题材。
当年孔大山与郭帆因同时翻拍国产动画神作《李献计历险记》而相识,后来共同走上科幻长片之路。
如果说《流浪地球》带给你的是解决问题的快感,比如如何实现太空电梯、行星发动机、量子计算机……
《宇宙探索编辑部》提供的,则是不断抛出问题的惊喜。
经过多年钻研,终于,他接收到外星文明与人类接触的信号了。
马上打电话给天文气象的朋友那日苏,让他去 NASA 的官网看看——
不排除是某两个星系的汇合
它突然发来了某种强烈的信号
" 坏的不是电视机,一定是宇宙出现了问题。"
用这个不锈钢的特制痒痒挠,一端连入电视后端的电线,一端接入自己的脑袋。
电视里的雪花,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晖。
看过《法治未来时》的应该都不陌生,孔某,曾经蹲过局子。
冒着观众会被闷死的危险,沉迷自我表达。
一名便察指着他 " 证据确凿 " 的剧本,对他进行审问。画面里的孔某在面对铁证如山的 " 文艺片 " 剧本时,只能认罪伏法。
2015 年,导演孔大山拍的一部短片《法制未来时》,在 b 站上有 67 万的点击量,在豆瓣上火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条荒诞、讽刺的小短片稳、准、狠地扎进影迷的心窝子。
在商业片的打压下,文艺片无奈只能成为 " 违法 " 的地下电影,甚至拍些具有 " 自我表达 " 的电影就是犯法。
笑过之后,如今再转头看看四周,你也就笑不出来了。
导演特地挑 4 月 1 号上大银幕,看上去是想跟你开个玩笑。
有一天发现自己的电视机坏了,怀疑有外星文明接触地球。
网上有人发帖,某户人家门口石狮子嘴里的石球不见了,有人亲眼目睹,这个石球发光,飞到了一个发光小人的手里 ......
接着,唐志军带着一行人,有看不上自己 " 科研 " 的老同事秦彩荣(艾丽娅 饰),有认为唐志军很酷的酒鬼那日苏(蒋奇明 饰),还有曾经《宇宙探索》杂志的小迷妹晓晓(盛晨晨 饰),来到了鸟烧窝村。
在这,他们遇到一个头顶铁锅的少年——孙一通(王一通 饰),在他身上,好像真的有什么奇异现象曾发生过。
阿波罗太阳能热水器找到《宇宙探索》编辑部,想让他们给自己打打广告,好久没钱缴暖气费的编辑部可算是开张了。
编辑部财务秦彩荣,特地翻出苏联时代生产的宇航服,让唐志军穿上去做展示,连广告位都想好了,就贴在宇航服的头盔上。
问题是,这几十年前的东西卡扣已经老化,脱不下来了。
屋里不好操作,只能叫来吊车,把这 " 宇航员 " 给吊出去。
一件几十年都没有 " 上天 " 的宇航服,在此时,完成了它两层楼高的 " 航空 " 飞行。
此时,导演特地为这个画面配上了贝多芬的《欢乐颂》。
当唐志军的头盔被锯开,他宛如一个刚刚从航天飞船里出来的宇航员一般,气喘吁吁地对 " 地球人 " 说着:我很好。
唐志军的这件 " 事故 " 不过是为了后面的故事开了一个头。
接着,是一段集合了航空漫游、飞船发射、冰川融化、战乱动荡、人类宗教等所有纪录片的大串联,孔导将世界的动荡,宇宙万物的姿态剪辑起来,并用另外一首古典音乐作为背景——
采访里,孔导说:我在电影里用的是安德烈 · 瑞欧的版本,是一个无法替代的一个版本,就是这一条网友评论—— "一种理想主义怀着热烈的情感在巨大的悲剧里狂欢,在痛苦和绝望里产生了美好又盛大的幻觉。"
孔导说:我觉得他写的其实就是唐志军的判词。
这又何尝不是人类生活的判词呢。
唐志军回到编辑部的第一件事就是责怪秦彩荣,你破坏了这件宇航服。
" 那我们就少了一个可以跟外星人亲密接触的名额啊!"
跟了他那么多年的老同事,是懂他的——
1906 年,《自然》期刊对民科的定义:一个民科就是思想观念无法转变的人。
固执的人,都可能是 " 神经病 "。
但,唐志军却觉得自己还不够疯。
因为,他认为神经病是他们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与地外文明连接的突破口。
所以,他眼前的乡村,就是最好的研究基地。
望着这群 " 神经病大聚会 ",煞有介事地、认真地在追逐着外星文明。
突然有点怀疑,谁是正常人,谁是神经病?
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也是一群 " 神经病 " 呢?
如果以为这部片就是纯粹发疯,那小看它了。
90 年代,一部国产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风靡全国,讲述是一个在《人间指南》编辑部发生的故事。
一年后,《飞碟探索》杂志的公众号文章上发布它即将复刊的信息,其中有这样的一句话——
" 人类都该守护庸常之外的自我,让它不被娱乐和浅薄侵扰,始终保留一点小小的深刻和大大的好奇。"
电影里,唐志军也多次跟与自己女儿年纪相仿的晓晓说," 有好奇心是好的 "," 一定要保持好奇心 "。
孙一通脑袋上的锅来的也是有依有据: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气功热潮。沉迷于气功的人们认为顶着在家做饭的锅,就能接受宇宙的大气场,达成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
曾经,这一行为在当下极度符合 " 科学 ",可放在现在来看,怎么看怎么可笑。
住在这里的老乡神神秘秘地跟他说——
我还将它的尸体保存了起来,保存得很好。
普通人看不得,此 " 尸 " 只给有缘人。
你别说,这个保存外星人尸体的事儿,还真有,还上了山东电视台。
看到了他冰箱里的外星人尸体,还摸了摸这个冻硬了的外星人。
他们还来到了 " 案发现场 ",李凯详细地说明了那天夜里,外星人是如何用 UFO 吸他的自行车。
以及,他又高谈阔论,是怎么拿电鱼的电网,把追他的外星人电死的。
在节目里,他强烈要求有关部门来帮他看看这个外星人尸体。
新闻所呈现出来的感觉,就是‘一本正经胡说八道’。我就觉得充满荒诞感,这也太适合拍成电影了。
这些故事,都来自于现实,也就曾经在我们身边发生过。
可探索这个宇宙的意义在哪?
秦彩荣的眼镜店,叫" 慧眼 "眼镜店;唐志军去的精神病院,叫" 明心 "精神病院。
慧眼与明心,似乎是导演特意开的玩笑。
秦彩荣 " 瞎了眼 " 才会听唐志军的忽悠,大量进货望远镜;唐志军是 " 猪油蒙了心 ",才死磕一定要找到外星人。
晓晓说夜里跟 UFO 聊天,第二天被爸爸带去配了副眼镜,才发现 "UFO" 是对面大楼的广告牌;
孙一通说天黑的越来越早,医生给他点了药水后交代了一句:不要盯着太阳看,眼睛要瞎。
他们都是看不清的人。
是什么蒙蔽了他们的心与眼?
望远镜、外星人、UFO、太阳,象征着这群人渴望却又难以触碰的东西。
无论它是向上或向下,是指向银河深处,或是生于污浊的沟渠里。
孔大山说,他的电影与《西游记》的本质是相似的。
唐志军是唐僧,孙一通是孙悟空,骑着毛驴过河可能就是像通天河 ...... 我觉得这个故事本身就像一个当代《西游记》。
一个人要完成某种宏大的理想,就带着他的小伙伴上路去寻找终极答案的一段旅途,唐僧去西天取经普度众生,唐志军去四川找外星人,想解答他女儿的问题。
在精神病院,在街头,你都能看见一门心思要取经的人。
唐志军与这群一路西行的神话故事人物一样,都在追求一个终极问题。
这个极大的命题,就算是去西天取得真经也不一定能知道。
而他越是努力,越是投入,痴迷地寻找外星人,现实只是在一次次地打他的脸,他是科学家么?前面说了,他的 " 科学 " 很不专业。
他是谁?
是不赚钱杂志的倒霉主编;
是一个可悲的失败者,是一个永恒的理想主义者。
是不停地将巨石滚上山的西西弗斯;是一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堂吉诃德;
是被捆在山崖上,每日都被老鹰啄食内脏的普罗米修斯;
是九次来到流沙河前,都葬身河底的金蝉子;还有,是那头系着胡萝卜,才能往前走的驴。
唐志军的女儿,曾因抑郁症自杀。
他对这件事,只有六个字的看法:不理解,不接受。
在精神病院,医生还不知他女儿的死讯,不停询问他女儿的病情时,唐志军的眼神游离,似听非听。
身患抑郁症的女儿,在自杀之前,给他发了一条信息——
对,这也就是唐志军为什么那么想找到外星人问个究竟的终极原因。
他想找到答案,好回答自己的女儿,好让他能真正面对自己的女儿……
最终击溃唐志军的,并不是一次又一次找不到外星人的失败。
而是另一个让他无言以对的问题(来自真正相信外星人的孙一通):
" 如果他们也不晓得,如果他们从那么远的地方过来,也是为了问我们这个问题呢?"
他最后找到外星人了吗?导演给了我们一个乐观的答案,也给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
停掉杂志社,抚摸着女儿曾留在门槛上的身高。
唐志军说出了像是 " 每个人是存在的谜题,也是谜题的答案 " 这般含糊的话。
可他真的和解了吗?
他确实被现实 " 改造 " 好了,但有一部分也随之死去了。
经文残缺也应不全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