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村民们没想到的是,科技小院的师生住在村里的时间,远比想象中要长得多。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最长的住了300多天。他们没有寒暑假,也没有周末,和村里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他们走街串巷,进入每一个村民的家里,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也尝试着给村里带来新的变化。面前的洱海,一点点变得清澈,村后的农田,不断有新的作物和技术出现,村里的收入,也正在增长着。
3月26日下午,王昕还在田里忙着移栽油菜,刘璐在村里漫步,寻找拍摄的新素材。而55岁的村民黑庆贤,正抱着孙子坐在自家宽敞的院子里,院子铺了水泥地,和其他人家种满鲜花的小院明显不同。这个院子被师生们改造成了一个停车场,可以为外来的游客提供停车服务,不计时间,一次十元,仅在今年春节,就给他们带来了一万多元的收入。黑庆贤身后的二层小楼里,工人们正在改造,在室内加装卫浴设备,以供来客人使用。自从科技小院进村之后,村里来的人明显比以往多了,尤其是常驻的师生们,给村民们带来了更多的收入和更多的变化。
黑庆贤家院外不远处,就是村子的中心,一棵大榕树长在路中间的一座高台上,榕树对面是座古戏台,周边开着几家商店、小吃店等。这是村里最繁华的地方,被学生们称为村里的CBD。古生村9社村民何银军的烧烤店就开在这里,半年多前,何银军还是一位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随着村里汇聚的人越来越多,他也结束了打工生涯,开了一家烧烤店,收入不比打工差,却可以留在村里照顾家人。何银军的手机里,还保存着刘璐和严钰所在的小组,为他们拍摄照片和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