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无可奈何“硅银”去,似曾相识“瑞银”来

频道:欧美电影 日期: 来源

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倒闭后不到一周,业务遍及全球的500强企业——瑞士信贷银行(下称“瑞银”)就积极主动“坦白问题”,说明酝酿已久的欧美重量级金融风险已到了阶段性爆发的临界点。

3月14日,瑞银主动引爆自己,宣布其2021年和2022年财务报告存在重大缺陷,即 “流动性充足”,但该来的风雨总是要来的。

此次美国两家银行风险爆发后,美国联邦政府、总统、联储纷纷表态,要为这些银行的储户托底。同时,共和和民主两党为推卸责任开始相互指责。透过这些表面现象,我们要清醒认识到,银行终究是专业的风险管理机构,如果它们不能有效管理风险,就说明风险控制体系失效了。也可以用这个逻辑来衡量全美国:如果美国政府在国债发行、货币投放、利率调整这些大局判断上发生重大偏差,则全美国的金融风险防范也会失效。

“蛮横加息”所致,并预料美国加息进程将被迫停止。笔者认为,这一看法是肤浅的。硅谷银行持有的债券大幅贬值,新增客户减少而取现的客户增加,表明“安全资产”(债券)和“风险资产”(用于科技创新、加密货币的资金)都陷入了危机。银行作为风险管理机构,必须对债券价格、风险资金的流动有一个整体判断,特别是紧紧围绕实体产业、围绕科技创新的价值走势管理资金,并且,要适度分散风险;不应指望风险因素自动沉淀和减小。

“大放水”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实体经济运行趋势,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被全球金融界普遍信奉的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已出现错乱:2022年7月,二年期国债利率升至十年期利率之上,收益率曲线出现反转;2023年3月8日,十年期国债利率升到3.98%,二年期利率则升到5.09%,两者倒挂1.09%。当风险酿成时,事先未作充分准备的金融机构,不倒下又能咋样?

“大放水--大抽水”的风险,无非是“金融自信”“国家自信”在起作用。美国的政策制定者认为,凭借美国在产业链、金融链的顶端优势,可以在任何时候收割他国、弥补自己的亏空。包括硅谷银行、瑞士银行在内的美欧大牌金融机构,当然也有这种“自信”。他们认为,凭借自己的江湖地位,说一点谎话也能圆过去,风险都可以甩给他人。

“自信”过时了。经过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练,相当一部分新兴国家越来越重视金融风险管理,牢牢守住自己能够自主的防线。如此,美国自己制造的风险,就只能由自己多买单了。

我国连续十年来强调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合理控制金融和宏观经济杠杆率,即使在经济增长困难时刻也不搞大水漫灌,牢牢把握住了金融自主权。特别是 2020年5月以来,我们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加坚定地加强内外统筹、远近兼顾,坚持系统化、整体化思维,为应对国际金融风险侵扰做了充分准备,打出了提前量。在此次金融危机面前,我们是可以掌握主动的。

关键词:似曾不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