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天气回暖、雨水渐多,自然万物,萌发生长。这样的节气,难免令人联想到生气勃发的青春年少,而成都人的童年,始终飘着蛋烘糕的香味,一口咬下,外皮酥脆、内里绵软,口感绝佳!它是路边摊上冒着热气的传统小吃,也是成都孩子的童年之味。在万物更新的惊蛰,尝一个蛋烘糕,补充能量,继续奋进在人生之路上。
惊蛰即为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也是卯月之始,“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
既合食俗、又对成都人的胃口呢?
为大家准备了多道美味的菜肴
惊蛰吃梨是我国北方的民间习俗。农民在惊蛰日要吃梨,意为与害虫别离。春回大地,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所以梨特别适合在这个季节食用。
雪梨,去皮、去蒂、去核,掏空,放以八种馅料,上笼蒸制而成。
做法:1、将雪梨从蒂部切下一块作“盖子”,掏去梨核和部分梨瓤,去皮,用少许淡盐水浸泡一下捞出,用清水冲洗净;2、将糯米、百合、芡实、以仁、莲子分别洗净,上笼蒸熟。瓜条、桔饼、蜜樱桃均切碎备用;3、冰糖50克捶碎。以上几种原料拌成八宝糖馅,放入梨腹中,盖上梨盖置蒸碗中上笼用旺火蒸约1小时。起笼装盘。去掉梨盖,滗去汤汁,将梨翻扣在盘中。用蜜樱桃围边。冰糖熬成糖汁,淋在雪梨上即成。
除了吃梨,民间还有惊蛰吃蛋的说法,据说是因为惊蛰这一天要祭祀白虎,而白虎通常獠牙张嘴,只有以蛋喂食,饱食后它就不会伤人了。而经过演变,当初喂给白虎的鸡蛋,如今变成了喂给人们自己。
在陕西的一些地区,惊蛰节气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意为除害虫。
做法:1、将豆花制作完成之后,用小火保温备用;2、黄豆用油酥熟,泡酸菜、泡辣椒、泡姜切丁备用;3、用中火将豆花烧沸,须注意勿将豆花冲烂,再转入窝盘内;4、锅内入油,上火将泡酸菜、泡辣椒、泡姜丁炒香出味,加入其余调味料,起锅入酥黄豆,淋入豆花上即可。
提示:豆花要用沸而不腾的水煲烫,并且得用微火来保温。
同样意为除害虫,一些地方惊蛰日里家家户户都会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这里的“虫”不是黄豆,而是玉米,同样取其象征意义。
做法:1、蒸锅置旺火,将咸蛋黄放入小碗中置于蒸笼上蒸约10分钟后取出。将蒸好的咸蛋黄压碎成细末待用;2、将玉米粒焯水后立即捞出晾凉待用;3、将淀粉撒在焯水后玉米粒上混合均匀,让每一颗玉米粒都均匀裹上一层淀粉,将多余的淀粉倒掉;4、锅置中火,放倒入植物油,烧至七成油温时,放入玉米粒倒入,炒散并炸至金黄,捞出沥干油;5、锅中留下25毫升的油,用小火烧至三成油温,将咸蛋黄末倒入翻炒均匀,待蛋黄冒泡泡时将炸好的玉米粒倒入,炒匀,让每粒玉米裹上咸蛋黄后起锅即可。
此外,惊蛰时节,西北有些地方家家户户都会喝醪酒,或者用自己酿造的糯米酒和圆子一起熬煮醪酒圆子,口感浓郁香醇。醪酒圆子不仅美味,还能驱除身体积存的寒气。
做法:1、汤圆粉子加温水和成面团,要和得稍微硬一点可以少加一点水;2、锅中水烧开后,打入鸡蛋,小火煮约1分半钟至2分钟;3、另用一口锅,将水烧开后,把面团揪成小剂子放进水中煮至汤团浮起;4、加入醪糟烧开,加入红糖煮化后关火盛入碗中,放入煮好的鸡蛋即可。
你想好今天吃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