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毛主席评价:老蒋手下三位大将,重用一个都不会败这么惨,都是谁

频道:军事小说 日期: 来源

身为一代国民党的最高统帅,蒋介石的军事才能并不差,所以战败的原因他自然也能想明白。

然而,想明白是一回事,承不承认又是另一回事。

对于蒋介石来说,他自然不会承认自己失了人心这一点,失了人民的心的同时,也失了自己人的心。

“老蒋手里有过三员大将,这三人他但凡重用一个,都不会败的如此之惨。”

这三位大将都是谁?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能力,竟引得毛主席这样高的评价?

薛岳的军旅生涯开始于1910年,彼时的薛岳从保定第一军事学院毕业后在军队里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磨练。

八年后,已经成熟的薛岳加入了由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军事才能优越的薛岳得到了表现的机会,他在攻占漳州附近20个县城的战役中大获全胜。

后来在北伐战争中,薛岳也屡立战功,是北伐军队的模范代表。

这位大将10年的军旅生涯经历了数次巨变,一方面成长的是他越来越具有自己风格的作战策略,另一方面变化的是当下的时局。

1928年,薛岳带着自己的亲信投奔了蒋介石,在这之后也奠定了他日后悲凉的结局。

薛岳早期在国民党并不突出,一方面他跟随过孙中山这一点让蒋介石有些介怀;另一方面是薛岳是个刚强的人,提建议的时候常常让他人不适,久而久之他也觉得自己没有得到重用。后来国民党局势不稳定的时候,薛岳直接回了九龙闲居。

直到蒋介石开展对红军的围剿活动,他立刻就想到了军事才能优秀的薛岳,薛岳也不负众望,几次在对红军的围剿行动中立下了战功。

那个时候的薛岳在国民党的命令下对红军发动围剿是时局所迫,可以理解,后来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一致抗日之后,薛岳才真正的展现了自己的才能。

1939年,南昌的失守为长沙会战揭开了序幕,日军的先进军队对长沙开展了猛烈的进攻。日军在长沙会战中部署了上百架飞机和数艘潜艇,在空中、陆地和河道都开展了包围式的猛烈进攻。

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薛岳通过对特殊地形的研究,在部署军队时会依据地形的死角形成特殊的要塞,对敌人施以出其不意掩其不备的攻击,一击致命。薛岳成功阻止了日军的持续进攻,保障了长沙人民的安全。

两年后,日军再次对长沙展开进攻,即使这次日军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调用了更多的军队,但是面对薛岳的策略,依然手无缚鸡之力,薛岳调用了近20万人,通过侧面战场逐个击破,正面战场保证进攻的方式,让日军节节败退。

本以为立了战功之后薛岳可以得到重用,但没想到,薛岳竟落得个“半生未老却堪闲”的下场。

后来的内战,薛岳虽然也在战场上立了一些战功,但总体看是节节败退的下场,面对共产党的军队,薛岳领导的国军气势低迷,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数次战役都失败,薛岳也逐渐被蒋介石疏远了起来。

直到1949年蒋介石无人可用,便派薛岳去广东作战,战败后薛岳逃到了海南岛,没过多久,海南岛也被解放了。

回到台湾,蒋介石认为他一直没有尽心效力才会一直失败,便对他颇有言辞,薛岳知晓后主动上交了军权,开始了自己无所事事的后半生。

1998年,临终前的薛岳喊出了“宁用奴才,不用人才”八个字含恨而去。这位抗日战神的一生就这样画下了句号。

“他能善终,是幸运的”

1966年,有着“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在台湾病逝,蒋介石对此只是说:“他能善终,是幸运的。”

白崇禧是民国时期桂系军阀的首领之一,后来拥护国民党统治,在国民党担任陆军一级上将,是个不折不扣的“战神”。

由于作战时用兵策略极其精准,直通要塞,在战场上的领导能力非凡,便有了“小诸葛”的称号。

白崇禧的政治生涯就像他作战一样,充满着算计和利益。由于他不是蒋介石的嫡系,经常受到冷落和区别对待,白崇禧和蒋介石的关系也就时好时坏的。

但他们之间冲突最激烈的就是三次逼蒋下野的事件。

为了维持国民党在江南的统治地位,白崇禧提出了与中共议和的建议,再通过后,白崇禧从汉口发出“亥敬电”,三次逼蒋下野,拥护了李宗仁为代总统。

这是当时白崇禧的判断,虽然最后他没有成功与中共议和,但是却让蒋介石记恨下了。

后来眼见与我军合作的事情不成,便又转头拥护蒋介石复职。

可以看出来白崇禧虽然善用计谋,但在政治上确实也失了人心,按照他人的评价,白崇禧这个人真的有能力,但是却真的也是自私自利。只有他的老朋友李宗仁能真心给他提点建议。

白崇禧听完沉默不语,看着外面的白云山只是摇了摇头,然后和李宗仁说。

“宁去地狱,不去台湾。”

后来白崇禧的十万大军面对我军的来势汹汹也无力招架,这时候的白崇禧正在海南岛思考着自己未来该何去何从,蒋介石的人带着重金和行政院长的职位找上了白崇禧。

白崇禧面对重金的诱惑和战局的压迫,一时间就答应了下来。李宗仁对其评价过。

“白建生过于天真了,他对蒋介石还有希望,我则是完全不会信任他,我可是了解这个人。蒋介石这种毫无诚意,唯利是图的人,你没有价值的那一天,第一个被丢弃的就是你。”

就像李宗仁预料的,白崇禧到了台湾并没有得到他预想中的待遇,反而开启了他悲凉的后半生。

来到台湾后,白崇禧并没有得到行政院长的职位,反而被安排了一个闲职来敷衍了事。没过几个月,白崇禧连这个闲职都没了,成了头号政治敏感人物,接受保密局特务的全天候监视。

直到1965年,李宗仁回到大陆,白崇禧的身份就更加引人猜忌了,蒋介石加大了对他的监视力度,生怕他也效仿李宗仁,逃回大陆去,然而短短一年不到,白崇禧便被发现横尸床上。

原来李宗仁回到大陆后,蒋介石便对白崇禧有了杀心,一是白崇禧已经对李宗仁没有了任何制约的作用,二是白崇禧国际声誉较高,不好定罪,于是蒋介石便派人开展了暗杀的活动,这个人就是谷正文。

谷正文的回忆中,他接到任务后对白崇禧开展了几次暗杀活动,但都失败告终,后来白崇禧深居简出,他也没有了下手的机会。

直到他发现白崇禧爱上了照顾他的护士,为了能和那个护士有鱼水之欢,白崇禧甚至要服药。

就是这个药给了谷正文可乘之机,后来白崇禧暴毙在床上,正是由于这一剂猛药。2005年,谷正文将这件事正式的公之于众。

此时想到蒋介石的那句“他能善终,是幸运的”又有多么的讽刺。

33年的软禁生活,将一位驰骋战场的将军变成了一个郁郁寡欢的老者,以至于在他临终前说出了“不葬大陆,棺不入土”的心愿,大陆不仅是他的家,更承载了他自由的心,那么他又为何被软禁了33年之久呢。

孙立人是个不折不扣的精英,自小出身书香门第,考入清华后又远赴海外读书。可以说孙立人确实是当时的天之骄子了。

1927年刚回国,28年就被孙中山任命为南京中央党校学生大队上尉队长。后来的孙立人更是由于优秀的作战能力被孙中山直接调到手下。

抛开政治立场来说,孙立人是个爱国的人,抗日战争期间,孙立人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来势汹汹,全然不顾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命令,多次奋战在抗日战线的最前沿。

1937年“七七事变”后,孙立人带领部队在苏州河南岸坚守住了阵线,成功阻止了日军对上海的进攻。将近半个月的奋战也让孙立人和他的部队不堪重负,孙立人后来休养了好一段时间才病情转好。

真正令孙立人陷入后半生的软禁生活的事件是1941年在缅甸的对日协同作战。

在缅甸战场时,我军戴安澜师长率领的第五军200师在同古支援了英军,在和日军激战12天后拿下了我军的首场大捷,但这也迫使日军决定北上,包围英军第1师。

在英军被攻陷的紧要关头,孙立人带领部下直冲而上,拯救了被困的英军和战俘。这件事情让孙立人名声大噪,在国际上享受了很好的声誉,甚至被欧美军事家称为“东方隆美尔”。

这只是个开始,被解救的英军代表英国女王为孙立人颁发了“英帝国司令”勋章;罗斯福为孙立人颁发了一枚丰功勋章;艾森豪威尔邀请孙立人去欧洲考察。桩桩件件印证了孙立人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的不可小觑,也让蒋介石猜疑和嫉妒。

孙立人的优秀在蒋介石眼里此时就是一根钉子,扎在心里不拔出来就一直难受。甚至在美国有意物色国民党新的领导人选的时候,还提到了孙立人,这更让蒋介石加深了对孙立人的敌意。

1955年,蒋介石出手了,他设计了一场兵变,将孙立人软禁,这一软禁就持续了33年。

1990年,孙立人逝世,他的家人依照他的遗愿,棺不入土,就在台中市北屯区大坑东山墓园高于地面那么放着。一代驰骋沙场的英雄,在壮年就遭遇软禁,直到逝世前才得到了两年的自由。

那两年间,孙立人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寻根,寻他在大陆的根,他的旧部依据他的回忆找到了他父母的坟墓,他专程让自己的子女去大陆祭奠。但遗憾的是,孙立人一直到去世也没能成功回到大陆看一看。

蒋介石不是没有能力的人,他自然也看得出薛岳、白崇禧和孙立人的才能的,但为什么蒋介石手下有名将却还是输的如此惨烈呢?

一方面,蒋介石钟爱自己的嫡系,这些名将或是半路出家,或是锋芒太过,蒋介石自然不愿意重用,经常的厚此薄彼,也导致了这些名将对蒋介石也不信任。

另一方面,也是根本的原因,蒋介石是个心胸狭窄的人,这是他败的关键。蒋介石这个人本性多疑,对于那些“功高盖主”的人更是眼里容不得沙子,他生性善妒,看到这些人得到拥护和赞美也不能接受。

这就是蒋介石为什么最后无将可用,因为他的多疑和善妒导致他失了人心。我党在战争过程中一直秉持着良将就要重视,论功行赏绝不含糊,大家心都拧成一股劲,自然气势越来越足。

当然,并不是说他的这几位将领没有问题,国民党的军官本质上和共产党有着很大的不同,我军的军官和士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这样的情谊是难以切断的。

然而,国民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并没有我军这样的革命情谊。

其实就算蒋介石重用这几位大将也不一定能改变什么,本质上国民党走着一条不适合中国的道路,他的失败和被取缔是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