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则小诗为宋朝无门慧开禅师所作,相信不少人对这段话很是熟悉。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各有各的美。
“四季花鸟”题材是彩瓷画的传统题材之一,自古以来得到广泛采用。以春、夏、秋、冬四季中具有代表性的花卉作为题材,表现形态丰富多样。
薄胎四季花鸟杯是观复博物馆对于中国彩瓷的一个新尝试,结合新彩(旧称洋彩)和粉彩两种工艺在高温素烧的薄胎杯上展现今人的高超技艺。
粉彩作为我国传统陶瓷装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由于它具有粉润清秀、俊雅秀美的艺术特色,在陶瓷装饰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粉彩一词最早出现于清光绪《陶雅》一书中:
“康窑御制饭碗,有淡红作粉色者。非客货所能有也,厂夥皆知康熙无粉彩,焉知康熙之粉彩,绝无暴裂退落之虞……”
由于它操作工艺复杂,材料性能不易控制和掌握,因而更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而深受人们的青睐。《饮流斋说瓷》对粉彩有更进一步的描述:
“清代彩瓷变化繁颐,几乎不可方物,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清逸。”
这道出了粉彩的基本特征,即粉润清秀,俊雅秀美。
所谓新粉结合,就是新彩料与粉彩料结合进行创作和装饰,彩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装饰手法。
新彩自十九世纪末从国外引进并改良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地域特色的重要的釉上陶瓷装饰艺术门类,走过的历程也衹有短短的一个世纪。烧成后甚至色彩更亮,纯度更高,因此非常直观、运用方便,其表现形式也丰富多彩。
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画科之一,最迟于六朝时期便已独立成型,采天地精华元素为描绘对象,借自然审美诉人文情怀。「观复粉彩四季花鸟杯」纯手工描绘春夏秋冬四季各具代表性的花鸟,每个单杯都是一幅完整图案。
此杯装饰画面绘制青鸟与玉兰。玉兰一偃一仰高低交错,画面中两只青鸟在花枝间小憩,似盼春来。
没有比白玉兰更懂文人墨客的心意的了,丹霞霓裳都是她的陪衬,这一袭白衣的打扮,春天的风景里玉兰花秀外慧中的形象变得鲜活起来。
此杯以翠鸟、紫藤为主体。紫藤花叶在夏日绽放,热烈而浓密。翠鸟自花间穿飞而过,小巧活泼。
“绶”亦“寿”,古人常以绶带鸟入画,以喻长寿;菊花则在长寿象征之外,又多了高洁之意。
此杯以绶带鸟、菊花为主体。秋色浓郁,金菊灿烂。两只绶带鸟与绚丽菊花相互辉映,呈现一派秋日盛景。
麻雀并非候鸟,冬日寒冷,它们便准备好蓬松的羽翼御寒。梅花,凌寒开放,伴着冬雪遥送暗香;此杯以麻雀、梅花为主体。虽是冬日严寒,白雪压枝,但林间仍可见梅花雀鸟生机盎然。
对中国人来说,花、鸟合为花鸟,都超过了单个汉字的意义,绝不仅仅是鸟类和花卉,而是代表了一个不可拆分的、深奥而瑰丽的精神世界。
【观复手绘花鸟薄胎系列对杯】,使用通透荧洁的手作瓷胎,利用细工粉彩工艺匠心精制,意图与古人在花鸟的世界能有精神上的共鸣。
结合现代人审美趋向和使用习惯,推出【观复粉彩手绘鸳鸯对杯】。鸳鸯的题材也被画烧在对杯上,成为夫妻恩爱,双双饮酒、品茶最合用的心爱小物。
笔尽处不止于枝,而韵于枝外。移至于瓷上,虽为小器,但尤见功力。
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坚挺的松针,运用侧笔画出的竹叶,圆形饱满的梅花,无论是在宣纸上还是瓷器上,展现的是笔墨的多样。
喜鹊登梅,以兆好运。结婚等喜事的信件被称为“鹊报”。在绘画或纹样上,两只喜鹊叫做“双喜”,三只则是“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