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邂逅澄迈 品东坡千古名句

频道:军事小说 日期: 来源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宋元符三年(1100年)6月,大文豪苏东坡获赦北归时,在海南澄迈留下这首千古绝唱,也是东坡在海南留下的最后一首诗。 相传当年,苏东坡往返海南时,曾两次途经澄迈,澄迈即苏东坡在海南的第一站与最后一站,可谓是缘分匪浅。2月23日,国际旅游岛商报“海南万里真吾乡·东坡琼州记忆”主题系列直播来到澄迈,寻访苏东坡在澄迈的历史踪迹,了解苏东坡在这一方水土所发生的故事。 据《澄迈县志》记载,澄迈汉代为苟中县地,属珠崖郡。隋大业时始置澄迈县,因有澄江、迈水而故名。宋时的澄迈老城,因为拥有天然良港,毗邻琼州海峡而成为古代海南通往内陆的主要出发港,而从内地渡海而来的人也多在此登陆,为古代官员、信使而建的驿所“通潮阁”,在东坡到来之前已接待过南来北往的文人骚客或者贬官罪臣。 宋绍圣四年(1097年)6月11日,东坡与儿子苏过离开了谪居三年的广东惠州,经雷州递角场渡海至澄迈通潮驿(另一观点认为从琼州府登陆)。东坡到达澄迈之后,先赴琼州府“报到”,逗留10多天,再和儿子从澄迈老城起程,经临高,到泊潮(今儋州市光村镇)上岸。 宋元符三年(1100年)6月,苏东坡获赦北归时在澄迈再度寓憩,写下《澄迈通潮阁》二首和《移廉州由澄迈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这些诗句成为了苏东坡为古地澄迈留下的著名诗篇,也为后人追寻东坡的踪迹留下了历史线索。 宋绍圣四年(1097年)的夏天,苏东坡渡海来琼,在澄迈老城附近海岸登陆,并住在老城一个叫“通潮阁”的驿站,第二天他游览了永庆寺,有感而赋诗,诗云:“幽怀忽破散,咏啸来天风”。 史料记载,永庆寺始建于北宋,为古代“澄迈八景”之一,经过历朝历代不断扩建而形成一定规模。当年的永庆寺周围树林茂盛,是一个景色秀丽,环境优雅的游览胜地,与如今三面环海的景象略有差别,但并不影响其旅游胜地的美誉。 据了解,永庆寺占地9000余平方米,院子内部的四十二尊佛像采用整块的缅甸玉精雕细琢而成,获得多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公元1100年6月,苏东坡北归离开海南,再次来到心心念念的永庆寺重游,又咏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千古佳句。 如今的永庆寺是重新修建的。据清代《澄迈县志》记载,永庆寺在老城以东二里,后毁于战乱。2001年澄迈决定重修永庆寺,选址在盈滨半岛西侧。2009年永庆寺重建落成,落成时永庆寺被吉尼斯总部评为“缅甸白玉佛像最多的寺院”,次年还获得“世界吉尼斯最佳项目奖”等13项世界吉尼斯之最。 苏东坡往返澄迈老城镇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但苏东坡与澄迈的缘分不仅于此。苏东坡的学生、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姜唐佐的父辈祖居便在澄迈县老城镇国社村。 在苏东坡贬谪儋州期间,元符二年(1099年)闰九月,姜唐佐赴儋州从学东坡,于次年三月结束,返回琼州赴广州应试。苏东坡称其为“海南佳士”,并提扇赠诗两句:“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答应姜唐佐考取功名之后为其续写成诗,“破天荒”一词也因此而生。 姜唐佐次年离开海南,在广州考中举人,再往中原应试。崇宁二年(1103年)正月,他到河南汝阳拜见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当时距离苏东坡终老常州已有一年,苏辙代兄为其续成全诗:“生长茅间有异方,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 历代琼士均将姜唐佐作为东坡遗泽、开一代文风的榜样,姜家后人为纪念苏东坡与姜唐佐,特在国社村建立东坡唐佐纪念园,吸引不少人前来瞻仰 记者看到,东坡唐佐纪念园的大门旁摆放着一座苏东坡和姜唐佐的塑像。进入纪念园,庄严、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两旁的东坡诗作石碑充满书香韵味,东坡亭与唐佐亭古朴雅致,让人沉浸在满满的文化氛围中,流连忘返。 海南省苏学研究会会长、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阮忠表示,老城镇范围内的苏东坡、姜唐佐历史文化资源是海南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挖掘与呈现,使东坡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进而通过产业化运作,形成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文化发展内生动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