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从微信里提现3000元到银行卡里,需要额外支付0.1%也就是3块钱的手续费,他觉得手续费好贵,算了,用微信支付是一样的;
和朋友去高档餐厅吃饭,结账时要1351元,给了1400元,对老板说不用找了;
网上买个30元的鼠标,下单时还要6块钱的运费,正准备换一家看看,却发现主页说满99元包邮,他又加购了一堆鼠标垫、分线器、翻页笔、数据线凑到103元下了单……
想必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做过上面的事,当小钱被省下时,我们沾沾自喜,自己可真会精打细算,当大钱被花出去时,我们洋洋得意,自己买了高品质的东西,觉得有面子。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每一分钱都是一样的,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在小钱上计较却在大钱上慷慨”这样如此矛盾的行为呢?
就像银行账户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心理账户,心理账户会对我们的决策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心理账户这个概念,最早由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查德·塞勒提出概念。塞勒教授发现,由于消费者心理帐户的存在,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情境一:假设你要去看一场票价为50元的电影。当你打开钱包后,你发现你少了一张50元的纸钞。那么,你还会买电影票吗?你可能会的。
情景二:假设你还是要去看一场票价为50元的电影,但正当你掏早就兑换好的电影票时,却发现你把它弄丢了。那么,你会回去重买一张票吗?也许你会,但是这大概会让你心疼不已。
这是卡尼曼和特维尔斯基的“电影票试验”,在实验中,情景一下有12%的人说他们不会买票,情景二下,有54%的人说他们不会重新买票。
从两种情况比较来看,都损失了价值50元的东西,不同的是损失的形式,当丢失门票时,我们会觉得看一场电影要花费100元,这个价格太高了,所以选择不看了,当现金丢的时候,你就会将现金和买电影票的钱分别放在心理两个不同的账户,分别考虑,这时候你会觉得电影票还是50元,不影响我去看电影。
实际上,人们在决策的时候,都有两套算法,一套是经济学算法,一套是心理学算法,经济学算法里面,人们相对理性
,每一块钱都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无论这100块钱是你赚的还是你捡的,都是一样的,对于你来说都是你的财富,
而在心理学算法中是不一样的,钱从哪儿来,花到哪儿去,每一块钱都是专款专用的
,人们在日常支出预算中,会把衣服和看电影这样的事物,严格放入两个不同的账户中,这就会产生电影票丢了就不去看了,但是现金丢了,我还是会选择去看的原因。如果人是理性的,在做任何决策都不应该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
一个晴天出租车司机一天可以赚500元,而在雨天他只要半天就可以赚500元。那他应该在晴天多工作,还是雨天多工作?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应该在生意不好的晴天早点收工回家,而生意好的雨天晚点回家多做点工作。
实际情况却是,大多数司机先给自己定一个每天收入的小目标,比如每天赚600元。他们会在晴天的时候为了赚够600元而工作到很晚,而在雨天的时候早早赚够600元就回家休息了。
可见,他们的行为和理性分析相反,这也是心理账户在起作用!
实际上,每个人的工作状态都是有周期性的,有时候工作效率高,有时候工作效率低。从这个意义上讲,
理性一点的话,我们应该依据工作状态来调节工作的节奏和时间,而不是每天给自己定量工作,因为从效率上分析这不是一个最佳的选项。
11月11日,这个并非法定节日日子,因一场接一场的电商平台促销让这个普通的日子,变得极为不普通,已逐渐演变为全社会都会关注的日子。虽然不少人发现如今的网购规则愈加复杂,看不懂、套路多、算不清。毕竟“买的不如卖的精”,这些五花八门的规则下,蕴含着“心理账户”的应用。
策略一:在原价基础上直接打6.6折。
从金钱上计算,或许你会直接选择策略二,因为这是5折,你只“支出”了500元。那1000元属于“支出账户”,500元属于“收入账户”,强烈区分了两个心理账户,让你觉得优惠更多。但实际上,购买时不会刚刚好就是1000元,算下来折扣其实还是6.6折。
被套路烦了的你或许会选择直接打折,但商家也不会这样做,因为直接打折,你就不会为凑单买些可有可无的东西,不能刺激消费欲望。
为了克服心理账户导致的行为困境,让自己保持理性是最好的办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理性,意识到心理账户的存在,充分识别心理账户效用。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每一分钱都是一样的,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要让钱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流通,而不是割裂开。
虽然人是很难绝对理智的,但实践中,还是有些方法对管理心理账户极为有效。
可以利用换位思考法,设想自己在相反或者其它情景时该如何决策,看看自己的决策是否跟原来一致。如果在两种等价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是一致的,那么你的行为就是理性的。
为了克服心理账户导致的行为困境,向旁观者咨询意见是最好的办法。需要注意的是咨询意见的人一定是旁观的,如果他也陷入了心理账户中,那么他只是在肯定你的想法。
正如我们都知道有些重大决策都会要求半数以上的同意,这就是为了避免心理账户,通过群体来保持理性。
在心理账户作用下进行决策前,首先回顾下曾经是否有过类似的情况,再想想当时自己是怎么做的选择,以及这个决策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如何。通过过往例子来纠正自己的决策,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经验。
詹姆斯·克劳森在《权力与领导》一书中说到:大多数人没有累积经验,而是在自己的一生中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但他们未对其进行整理与消化。只有经过笑话、反思、与普遍屁事相关联并综合后,事件才会变成经验。
我们处在一个VUCA的时代,我们处在一个VUCA的时代,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这给工作带来很多困扰。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而且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快速变化的环境、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都导致工作变更不可避免。
面临变更时,变更提出者看到的往往是变更对自己的利益,便有了变更的想法。职场人可以利用“心理账户”与其探讨:“如果不进行变更,我们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得到一个稳定的可运转系统;如果进行变更的话,我们有很大的概率不能按时得到这个系统,而且质量也无法保证。不如让我们先把已经确定可以实现的功能实现了,之后再来尝试增加新的功能。”
心理账户实际上就是对各种选择的【损失-获益】进行估价,可以称之为“得与失的构架”,人们在心理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是追求理性认知上的效用最大化,而是追求情感上的满意最大化。所以放大干系人的“情感体验”,这将会在工作变更中起到重要作用。